首頁 > 語言世界觀 >漢字正解 嚼 即今也 潀 大官大家 ~ 王華南
漢字正解 嚼 即今也 潀 大官大家 ~ 王華南

[原著]

[henry]於2010-07-22 07:39:41上傳[]

 





第1節




13. 應為「嚼」chiāh , ㄐㄧㄚㄏ而非「食」或「呷」

 

                                                             王華南

 「食」之文讀音為「siēk , ㄙㄧㄝㄍ」、口語音為「sīt , ㄙㄧㄊ」,

《唐韻》:「呷,呼甲切」,取「呼」【hɔ , ɔ】陰平調之聲母【h , 】和「甲」【káp , ㄚㄅˋ】陰入調之韻母【ap , ㄚㄅ】,切合成陰入調「háp , ㄏㄚㄅˋ」文讀音。《長箋》:「吸而飲曰呷」,「吸一口茶」在台語曰「呷一喙茶」。和「呷」同韻之「甲」文讀音káp ,ㄍㄚㄅˋ】、口語音【káh ,ㄍㄚㄏˋ】,如:「大甲」(地名)【dài-káh ,ㄉㄞˇ ㄍㄚㄏˋ】,所以「呷」之口語音可轉為「háh , ㄏㄚ˙」。

《唐韻》:「嚼,才爵切」,文讀音取「才」【châi ,ㄗㄞˊ】陽平調之聲母【ch ,】和「爵」【chi΄ɔk ,ㄐㄧɔㄍˋ】陰入調之韻母iɔk ,ɔ,切合成陽入調【chiˉɔk ,ㄐㄧɔ】,和「嚼」同韻之「」文讀音為si΄ɔk ,厶ㄧɔㄍˋ、口語音為siáh ,厶ㄧㄚㄏˋ】,所以「嚼」之口語音可轉為【chiāh ,ㄐㄧㄚㄏ】。台語曰:「嚼糜」【chiàh-mûe ,ㄐㄧㄚㄏˇ ㄇㄨㄝˊ】即華語「吃稀飯」之意。

《說文解字》:「嚼本作噍,齧也」。《段玉裁注》:「古焦、爵同部同音,唐韻乃分噍切才笑、嚼切才爵矣。今北陰去聲、南音入聲」。《玉篇》:「噍,嚼也」。《史記》之《前漢高帝紀》(漢高祖):「樊城無噍類(即無食物類)」。《王充論衡》:「口齒以噍食」。「噍、嚼」皆有「食」之意。

《唐韻》:「噍,才笑切」,取「才」【châi ,ㄗㄞˊ】陽平調之聲母【ch ,】和「笑」【siàu ,ㄙㄧㄠˇ】陽去調之韻母iau ,ㄧㄠ,切合成陽去調【chiāu ,ㄐㄧㄠ】,口語音轉為【chiā ,ㄐㄧㄚ】。

「教」文讀音為kàu ,ㄍㄠˇ】、口語音為kà ,ㄍㄚˇ】,教示【ká-sī ,ㄍㄚˋ 厶ㄧ–】。

 

 

14.應為「即今也」chit-má , ㄐㄧㄊ ㄇㄚˋ而非「質馬」

台語曰【chit-má ,ㄐㄧㄊ ㄇㄚˋ】,即華語「即刻」、「即今」之意,而【chit-má ,

ㄐㄧㄊ ㄇㄚˋ】係【chit-kīm-á ,ㄐㄧㄊ ㄍㄧㄇ– ㄚˋ之連音快讀時,「今」之聲母(子音)「k ,」被跳過,正字即「即今也」,不知者以為此語無漢字可達意,因此用同音字代替。

 

15. 應為「水潨」【chui-tsiâŋ , ㄗㄨㄧ ㄑㄧㄤˊ】而非「水沖」

  應為「潨潨滾」【tsiàŋ-tsiàŋ-kún ,ㄑㄧㄤˇ ㄑㄧㄤˇ ㄍㄨㄣˋ】而非「強強滾」

台語曰瀑布為【chui-tsiâŋ ,ㄗㄨㄧ ㄑㄧㄤˊ】,而【tsiâŋ ,ㄑㄧㄤˊ】音之意如「沖」,但「沖」在台語只有文讀發音【tsiɔŋ ,ㄑㄧɔ】屬陰平調而非陽平調。

《集韻》:「潨,藏宗切」。

「潨」文讀音取「藏」【chˆɔŋ , ɔㄥˊ】陽平調之聲母【ch , 】和

「宗」【chɔŋ ,ɔ】陰平調之韻母【ɔŋ , ɔ】,切合成陽平調【chˆɔŋ ,ɔˊ】。參見「佩文韻府之一百零六韻目」中「宗、縱皆屬於上平聲二韻目」,和「宗」同韻母之「縱」在台語口語音發【tsi`ɔŋ , ㄑㄧɔㄥˇ,而台語文讀音之【ɔ , 在口語音可轉為【, 】,所以「潨」口語音可轉為【tsiâŋ ,ㄑㄧㄤˊ

「潨」見《說文解字》:「小水入大水曰潨」,《詩大雅》:「鳧鷖【hū-i , ㄏㄨ– 】在潨」。引注:「潨,水會也。一曰厓也」,瀑布係水匯聚至厓邊向下流而形成,所以台語曰「水潨落來」(華語:水沖下來)。

金昌協之《自萬瀑洞至摩訶衍記》:「潨流四濺,一壑皆成煙雪」。

(金昌協,朝鮮理學家,生於1651年、卒於1708年)

台語形容「水滾沸騰」曰【tsiàŋ-tsiàŋ-kún ,ㄑㄧㄤˇ ㄑㄧㄤˇ ㄍㄨㄣˋ,因為「水滾沸騰」有如「水潨」(瀑布)落下之水花激濺,如正字應為「潨潨滾」而非「強強滾」,「強」在台語發【kiˆɔŋ , ㄍㄧɔㄥˊ、音意皆不合。

 

16. 台語尊稱公公為「大官」【dā-kuañ , ㄉㄚ– ㄍㄥㄨㄚ】而非「乾官」、

  尊稱婆婆為「大家」【dā-ke , ㄉㄚ– ㄍㄝ】而非「乾家」

    東漢之奇女子班昭,其父班彪,為當代大文豪;長兄班固,是著名歷史學家、文學家;次兄班超,乃是立它靚鴗坐@代名將(「投筆從戎」之主角)因嫁曹世叔(長子),在曹家被稱為曹大姑(大姑若為長媳之意,在當時發音【dā-ke , ㄉㄚ– ㄍㄝ】。班昭博學高才,為東漢和帝賞識,數召入宮,令皇后諸貴人師事之,班昭在宮中仍被尊稱為曹大姑,班昭以為不妥,遂改為「曹大家」(字改音不改),「家」之台語文讀音為【ka , ㄍㄚ】、口語音為【ke , ㄍㄝ】。後來東漢諸官家仿「曹大家」之例,令入門之新婦【sīm-pū , ㄥㄧㄇ– ㄅㄨ–】(周朝、漢朝時稱媳婦為新婦,至今台語仍沿用此古代稱呼)尊稱婆婆為「大家」,漢室為曹魏篡奪後,「大家」一詞亦傳入一般民家稱謂,台語至今尚保留此種尊稱。入官家門之新婦則尊稱公公(夫婿之父)為「大官」【發音dā-kuañ , ㄉㄚ– ㄍㄥㄨㄚ】,係因夫婿之父皆在朝為官,故有此尊稱。不知「大官」、「大家」之正字者,借北京話「衣服乾了」之「乾」寫成「乾官」、「乾家」。「乾」字之北京話發音和台語文讀音相同皆發【kan ,ㄍㄢ】,但在台語發音【da , ㄉㄚ】表示「乾」之正字有「凋」、「焦」、「礁」,若物品因風乾則用「凋」,若被烘乾亦用「烘凋」,若肉被烤到焦黑而有臭味則用「臭焦」【tsáu-da , ㄘㄠˋ ㄉㄚ】,乾溪則用「礁溪」(同宜蘭縣地名dā-khe , ㄉㄚ– ㄎㄝ)。

註:「古」字在最初造字時,並非今之「古」意,上古人造字時尚無「古今」之時間相對比較觀念。最初「古」字之意為象形之「十」、「口」會意而成,就是計算之意,「古人」以「口」計數量逢「十」則劃「十」為記號,在上古時最初發音為【ke , ㄍㄝ】,而「姑」字為「十」、「口」、「女」之會意字,即眾女子之意,套句現代文法術語就是女人之複數詞,最初發音也是【ke , ㄍㄝ】,所以大姑發【dā-ke , ㄉㄚ– ㄍㄝ】就可印證最上古發音。後來「古」字被轉借為「古代」之意,文讀發音也轉為【kɔ , ɔ】,「姑」之文讀發音也隨著轉為【kɔ , ɔ】,於是另外造了新字「估」做為計算之原意(如「估算」),發音也是【kɔ, ɔ】。之後「古」字由陰平調再變為陰上調【ɔ , ɔˋ】時,「估」字也隨之變為【ɔ ,ɔˋ,所以「估計」之台語發音為【kɔ-kè ,ɔ  ㄍㄝˇ】。而「計」字就是「估」之同意字,「計」字在上古時是「古」字之同意異體字,「古」字是上下對稱之會意字,而「計」字是左右對稱之會意字;「口」是最初之象形字,「言」是稍後出現之同意異體字(後來發展為動詞性質,如「發言」、「言談」),「計」字在最初和「古」字皆發【ke , ㄍㄝ】。當「估」新字出現時,「計」字則由【ke , ㄍㄝ】陰平調變為陰去調發音為【kè , ㄍㄝ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