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台灣心、鄉土情 >《以斯帖記》之認識 ~ 董芳苑
《以斯帖記》之認識 ~ 董芳苑

[原著]

[henry]於2010-02-13 02:13:37上傳[]

 

《以斯帖記》之認識     董芳苑

經文:以斯帖記二:1-23   

這事以後,亞哈隨魯王的忿怒止息,就想念瓦實提和她所行的,並怎樣降旨辦她。於是王的侍臣對王說:「不如為王尋找美貌的處女。王可以派官在國中的各省招聚美貌的處女到書珊城的女院,交給掌管女子的太監希該,給她們當用的香品。 王所喜愛的女子可以立為王后,代替瓦實提。」王以這事為美,就如此行。書珊城有一個猶大人,名叫末底改,是便雅憫人基士的曾孫,示每的孫子,睚珥的兒子。從前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將猶大王耶哥尼雅和百姓從耶路撒冷擄去,末底改也在其內。末底改撫養他叔叔的女兒哈大沙(後名以斯帖),因為她沒有父母。這女子又容貌俊美;她父母死了,末底改就收她為自己的女兒。王的諭旨傳出,就招聚許多女子到書珊城,交給掌管女子的希該;以斯帖也送入王宮,交付希該。 希該喜悅以斯帖,就恩待她,急忙給她需用的香品和她所當得的分,又派所當得的七個宮女服事她,使她和她的宮女搬入女院上好的房屋。以斯帖未曾將籍貫宗族告訴人,因為末底改囑咐她不可叫人知道。末底改天天在女院前邊行走,要知道以斯帖平安不平安,並後事如何。眾女子照例先潔淨身體十二個月:六個月用沒藥油,六個月用香料和潔身之物。滿了日期,然後挨次進去見亞哈隨魯王。女子進去見王是這樣:從女院到王宮的時候,凡她所要的都必給她。晚上進去,次日回到女子第二院,交給掌管妃嬪的太監沙甲;除非王喜愛她,再提名召她,就不再進去見王。末底改叔叔亞比孩的女兒,就是末底改收為自己女兒的以斯帖,按次序當進去見王的時候,除了掌管女子的太監希該所派定給她的,她別無所求。凡看見以斯帖的都喜悅她。亞哈隨魯王第七年十月,就是提別月,以斯帖被引入宮見王。王愛以斯帖過於愛眾女,她在王眼前蒙寵愛比眾處女更甚。王就把王后的冠冕戴在她頭上,立她為王后,代替瓦實提。王因以斯帖的緣故給眾首領和臣僕設擺大筵席,又豁免各省的租稅,並照王的厚意大頒賞賜。第二次招聚處女的時候,末底改坐在朝門。以斯帖照著末底改所囑咐的,還沒有將籍貫宗族告訴人;因為以斯帖遵末底改的命,如撫養她的時候一樣。當那時候,末底改坐在朝門,王的太監中有兩個守門的,辟探和提列,惱恨亞哈隨魯王,想要下手害他。 末底改知道了,就告訴王后以斯帖。以斯帖奉末底改的名,報告於王;究察這事,果然是實,就把二人掛在木頭上,將這事在王面前寫於歷史上。

引言:

  普世猶太人迄今仍然在持守著一個「猶太教」的重要節日──「普珥節」(Purim),其由來即根據《以斯帖記》的故事才出現的。按“Purim”的原來意思是「抽籤」,為此「普珥節」(Purim)又叫做「抽籤節」。這個節日於陽曆的二、三月間(猶太人的“Adar月”)舉行,目的在於記念主前五世紀時代猶太藉波斯王后「以斯帖」,在一次首相「哈曼」的反閃族主義滅族計劃中,如何甘冒生命危險拯救猶太同胞成功的歷史故事。因為整理歷史故事的核心人物(故事主角)為「王后以斯帖」(Queen Esther),因此才以《以斯帖記》做為經典之名稱。

  歷史上的猶太人是個相當悲劇性之民族。主前933年由於「所羅門王」(King Solomon)之子,「羅波安王」(King Rehoboam)主政失策,以致王國分裂為北王國以色列(由十支派族群構成)與南王國猶大(由兩支派族群構成)。南北兩王國經過不停的內憂外犯之後,北王國於主前721年被亞帝國滅亡。南王國也於一百多年後,在主前586年被巴比倫帝國所滅。由此可見,北王國壽命僅212年,而南王國也不過347年,猶太民族從此在歷史上成為亡國奴。主前536年波斯帝國崛起,波斯王「古列」(Cyrus the Great)對於前被巴比倫帝國滅亡的屬國人民採取寬容政策,不但釋放人民回國,也歸回掠奪之寶物。猶太人因此在領袖「所羅巴伯」(Zerubbabel)、「尼希米」(Nehemiah),及大祭司「耶書亞」(Jeshua)、文士「以斯拉」(Ezra)的合作之下重建耶路撒冷聖殿,恢復猶太教儀式。

  「以斯帖」這位猶太藉波斯王后的故事,發生於主前478年(也即波斯帝國滅亡巴比倫帝國的58年後)。那個時代雖然猶太人可以自由回國,可是仍然有許多僑居國外的猶太人在異國安居憂業。「以斯帖」這位王后,即僑居波斯的猶太僑民之一。所以「王后以斯帖」的故事並非發生於「耶路撒冷」,而是發生於波斯帝國的首都「書珊」(Susa,聖經稱它為“Shushan”)。現在就來認識《以斯帖記》這個影響猶太民族生死存亡的動人故事,使咱明白猶太教「普珥節」(Purim)之由來。

一、《以斯帖記》的故事

  在《舊約聖經》中有三部波斯帝國統治時代的以色列歷史記錄,就是:《以斯拉記》(Book of Ezra)、《尼希米記》(Book of Nehemiah)、以及《以斯帖記》(Book of Esther)。而《以斯帖記》不但是文采精絕的以色列民族歷史故事,也是一部深具小說意味的經典性佳作。其中之主要角色有下列幾個人:

 1.亞哈隨魯王(King Ahasuerus,也即史家所稱的「薛西斯」(Xerxers, 486-465 B.C.)。

 2.瓦實提王后(Queen Vasiti),原為波斯王后,因抗命亞波廢除王后資格。

 3.末底改(Mordecai),屬於使雅憫支派的猶太僑民,其父「睚珥」(Jair)。

 4.以斯帖王后(Queen Esther),原名叫「哈大沙」(Hadassah),係「末底改」堂妹。因父母雙亡而被「末底改」收養。後被選入宮為波斯王后,並為日後猶太民族之救命恩人。

 5.哈曼(Haman),為猶太人世仇的亞甲族人(Agagite),發動屠殺猶太人(反閃族主義)的波斯首相。後因「以斯帖王后」揭發其陰謀,最後被處以絞刑。

  在此咱用《以斯帖記》(二:1-23)為主來認識本書之原因,係因這段經文言及「以斯帖」被選入宮為王后的經過深具代表性。至於本書之作者與著作年代,因為歷史難以查考,所以無從交代。不過可以斷定:本書是主前四世紀時代之作品,其時即希臘統治的全盛期。而且這個故事已經在猶太人社團中普遍流傳,「普珥節」也已經成為猶太教節期。猶太人於習慣上都在「普珥節」(亞達月14日)聚集於「會堂」或「聖殿」誦讀《以斯帖記》的故事,藉以記念這位偉大的女救星。根據舊約學者B. H. Kelly於〈The Book of Esther〉(From:Ezra to Johp.43的介紹,將這個故事分為四個段落:

()以斯帖被選為王后(一:1∼二:23

  波斯王朝第四君王亞哈隨魯(又名「薛西斯」)統治下時代,國運昌隆、版圖自印度直到古實。他在位第三年開辦國宴,筵請127省的首領及貴族,歷經了180天充分展現書珊宮的榮華富貴。按照史家說法,這是薛西斯王遠征希臘的一種準備(後來大軍遠征希臘失敗)。

  其時王后「瓦實提」也在宮內為女貴族設筵,她因拒絕波斯王的邀請在各國大臣之前出現,「王后」之資格從此被廢。後來波斯王遠征希臘失敗返國思念前后「瓦實提」,大臣即為他挑選新后,舉行全國性選美大會。那時猶太籍波斯官員「末底改」之養女(也是他的堂妹)名叫「以斯帖」,因係賢慧端莊之絕世佳人而被選為新后。但她始終不吐露自己的猶太籍身份。時在「亞哈隨魯王」在位的第七年十月間,王也因此辦大筵席安撫各省官員及貴族。這個時候,「末底改」無意中在「朝門」(王之門)發現宮中有兩位太監企圖謀害王上,因此勇於告密而化解刺殺王上之危機。「末底改」之功績,也因此被記錄於王家史冊之上,那兩位太監也被處死。

()首相哈曼之陰謀(三:1∼六:13)

  這幾章經文言及亞甲人「哈曼」成為波斯帝國首相之後,要求官員與人民看見他時均必須向他下拜。那時,唯有信奉上主的「末底改」不肯跪拜他。於是「哈曼」決定滅絕國內所有的猶太人以為報復。「亞哈隨魯王」在位第十二年一月間,「哈曼」黨羽採取「普珥」(抽籤)方式決定剿滅猶太人之日子,剛好抽到猶太人的亞達月(Adar),即十二月。「哈曼」又以猶太人不持守「波斯國法」為由,打算滅絕國內所有的猶太人。同時進貢一萬他連得銀(約兩千五百萬美金)給王。王因此大悅,而將自己的戒子交給他(授權之意)。於是「哈曼」行文帝國境內之127省,決定於亞達月十三日消滅境內所有的猶太人,劫掠他們的財物。詔書一出,國內猶太人大為恐惶。於是「末底改」開始禁食哀哭,託人將此事告知「王后以斯帖」。結果「王后以斯帖」決定冒死亡之險進宮求王做一件事,就是請王率領「哈曼」赴她所安排之筵席。有一個晚上王因輾轉難眠而從史書上發現「末底改」救王之功勞,隔日即將此事告知「哈曼」要重賞功勞者之事。「哈曼」以為那個功勞者就是他自己,於是啟奏王上謂:那位功勞者要穿王服、戴王冠、騎王馬,並且要由一位尊貴大官牽馬在前面宣佈“王所喜愛榮光他的人,要如此款待他”。於是王告訴「哈曼」,這個人就是「末底改」,還要「哈曼」做他的馬伕。「哈曼」於聞訊很是懊惱,只好憂悶蒙頭回家。接著,官員也來催著「哈曼」趕赴王后之筵席。惡者所受之報應,就要開始了。

()猶太人之勝利(七:1∼九:19

  這三章經文言及猶太人最後之勝利,以及「哈曼」被波斯王「亞哈隨魯」處死之下場,首相一職也由「末底改」所取代。故事說到:王和「哈曼」赴筵次日,王后「以斯帖」即將首相「哈曼」拘捕,又將他吊死在75呎高的大絞刑架上(原為要吊死「末底改」而設計)。惡人受到報應,王的震怒也因此平息!「哈曼」死後,王將「哈曼」家產賜贈王后「以斯帖」,又提昇「末底改」為帝國之首相。最重要者是:請求王廢除屠殺猶太人之諭旨,王照准。於是首相「末底改」出詔(於“Sivan”月23日),下令帝國全境取消1213屠殺猶太人之國法。帝國境內猶太人一旦受到攻擊,也有權保護自己。時間一到「哈曼」手下果然攻擊猶太人,猶太人也予以反擊,終於除滅「哈曼」十子,將他們屍身掛在木架上示眾(另外又殺死族人七萬五千人)。

()創立「普珥節」(九:20~十:3

  猶太人因免除了這場「反閃族主義」之滅族大屠殺,就由「末底改」宣佈每年猶太曆的亞達月(Atar14日至15日為「普珥節」(抽籤節)。「末底改」也受「亞哈隨魯王」所重用,而為波斯帝國之首相。並且在猶太同胞之中和王后「以斯帖」一樣被尊為大,其拯救同胞功勞也名留歷史之中。

二、《以斯帖記》的教訓

  從《以斯帖記》的故事中,可以清楚發現猶太人僑居國外之處境。因為他們和故鄉的猶太人全然不同,也和在故鄉的耶路撒冷社團沒有直接關係。也就是說,《以斯帖記》所指的猶太人,就是那些沒有隨著「古列王」(Cyrus the Great)諭旨歸回耶路撒冷分散於外邦之猶太人。這些猶太人仍然是「上主子民」(People of God),對整個猶太民族言,仍然擔負歷史上的重要角色。

()本書的」歷史教訓

  猶太人於歷史上因為之因而分散於世界各地,所以是相當悲劇性之民族。雖然他們堅稱自己是「上主選民」,但卻遭受其他民族所沒有的多次「反閃族運動」之滅族厄運。最早的一次是埃及王法老屠殺希伯來人奴工的男嬰事件,摩西(Moses)就是在那個時代出生又存活下來的幸運男孩(見:出埃及記一章與二章)。其次為《以斯帖記》所指的流產大屠殺事件。猶太人因為王后以斯帖之搭救而幸免於難,從而出現猶太教節期的「普珥節」(Purim)。而最恐怖的一次,即德國殺人魔王「希特勒」(A. Hitler)屠殺610萬猶太人事件。因為聯合國對他們的同情,從此在二十世紀中葉(1948年)出現「以色列國」。

  本書最獨特的一點,就是全本內容沒有提到「上主」(God)的名字。然而令人不安者,就是凸顯「報復」的殺戮心態。儘管如此,並不是說這本書就沒有經典性價值,寧可說其中隱含著上主拯救「猶太選民」之攝理。質言之,《以斯帖記》的故事有力指出「上主」雖然隱藏不見,卻是歷史上又真又活的拯救之神。因為祂始終起用最適當的人,來拯救自己的同胞免至於滅絕。

()本書的重要啟示

  至少有下列幾點,即凸顯女性之地位,排除種族主義、及因果報應問題等等。而這些教訓,均對於後代基督徒有重要之啟示。

1.凸顯女性地位

  王后「以斯帖」自幼失怙,是一位由堂兄「末底改」扶養成人的孤女。但因賢慧貌美而受選入波斯王宮為皇后,上主卻藉著她的勇敢在特定時間中拯救同胞,使猶太人免於滅族之命運。由此可見,《以斯帖記》在在凸顯猶太人所看不起的女性地位,也指出「以斯帖」是一位《箴言》(三十一:10-31)所描述的「才德婦女」之品格。

  這點正啟示現代基督徒勿重男輕女,因為女性也是上主的好同工,他們除了能夠發揮「母性愛」之外,上主也在歷史上交代她們完成拯救同胞之大使命。

2.排除種族主義

  猶太人的種族主義向來很強,除了自視為「選民」外,根本就輕視外國人。然而《以斯帖記》卻糾正此一見解,從而描述一位猶太美女嫁給波斯王(異教徒及異族)為王后,並且因此有機會拯救猶太同胞脫離滅族險境。也就是說,猶太選民和異族通婚,其背後具有上主之美意。事實上僑居國外的猶太人和異族(以至異教徒)通婚,是相當普遍的一件事,「種族主義」從此也被打破。

  事實上,現代基督徒也時常被與異教人士通婚的問題所困擾。果真如此的話,可以向《以斯帖記》的故事去找答案(也可以向《路得記》找啟示)。只要是開明的家長及品格完美的男女,基督徒和不同信仰的人結親有何不可?也許這正是使男女雙方成為「上主兒女」的好管道。

3.因果報應問題

  猶太人的命運觀與基督徒一樣,均以「命運自決論」(自由意志)為立足點,來看人生之禍福成敗。不過相信現世之因果報應現世報,因為伸冤在於上主(詩篇一○三:6,羅馬書十二:19)。波斯帝國之首相「哈曼」只因用猶太人不跪拜他為理由,引發他剿滅猶太民族之「反閃族主義」念頭。就如台灣俗語所講:“人在做,天在監視”,“千算萬算,不及天一劃”。經過「王后以斯帖」之舉發,結果被吊死在陷害「末底改」那個75呎高的木架(絞刑架)上,死得很慘,猶太民族也因此脫險!如此結局,就是一種現實之因果報應。畢竟“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人愛害人天不肯,天要害人在眼前”。

  然而有一點有關社會倫理問題者,就是對待「敵人」的問題。基督教從來就反對殺戮性的報復,因此看到當代猶太人對於「哈曼」家族的報復,除非出於自衛,實在很難認同(見:以斯帖記九:6-1016)。殺人者可依國法處置,但寬恕「敵人」是基督教社會倫理之強調(見:馬太五:21-2638-48)。由此足見,「基督教」之社會倫理遠比「猶太教」高超。質言之,基督徒所寬恕的對象是「人」(甚至是「敵人」),不是敵人所犯的「罪」。後者是「事」,故必由法律去處置。

結語:

  咱從《以斯帖記》這本經典文學,認識猶太人僑居波斯帝國之處境、「王后以斯帖」對於猶太同胞之眷顧及搭救,以及猶太教「普珥節」之由來。並且從其中獲得一些重要教訓,即女性在歷史上也能夠拯救民族,以及不可貶低女性地位的問題。同時明白國際主義遠比種族主義更為重要,因為可以促進「世界一家」及人類之和平共存。同時學習伸冤在於上主、惡人必受報應之道理。因為上主永遠和弱勢民族站在一起,在生死存亡之間起用人拯救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