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台灣心、鄉土情 >苦海慈航是耶穌 ~ 董芳苑
苦海慈航是耶穌 ~ 董芳苑

[原著]

[henry]於2011-02-04 10:09:57上傳[]

 

苦海慈航是耶穌

董 芳 苑

 

馬可四:3541

“當那天晚上,耶穌對門徒說,我們渡到那邊去罷。門徒離開眾人,耶穌仍在船上,他們就把他一同帶去,也有別的船和他同行。忽然起了暴風,波浪打入船內,甚至船要滿了水。耶穌在船尾上,枕著枕頭睡覺,門徒叫醒了他,說,夫子我們喪命,你不顧麼。耶穌醒了,斥責風,向海說,住了罷,靜了罷,風就止住,大大的平靜了。耶穌對他們說,為甚麼膽怯,你們還沒有信心麼。他們就大大的懼怕,彼此說,這到底是誰,連風和海也聽從他了。”

 

 

 

引言:

  台灣民間一般人的觀念中,所謂:「苦海慈航」者,一定是通俗佛教的觀世音菩薩,或是昔日在台灣海峽救苦救難的媽祖婆;因為是觀音曾經發願為眾生「渡生」,媽祖則是福建、廣東與台灣之間海上交通安全的女性守護神。事實上,世上救苦救難的神不只是觀音與媽祖而已,基督徒心目中的救世主耶穌基督更是一位十足的人生苦海慈航。

  根據福音書的記載,耶穌最初的宣教活動均在加利利省,尤其是在加利利海(又稱:革尼撒勒湖、及提庇利亞海)沿岸一帶佈教。由於耶穌的門徒當中有數位加利利漁夫,諸如:彼得和他的兄弟安德烈、雅各和他的兄弟約翰。他們又善駕漁舟,更有地緣上的方便,所以載運耶穌及其他門徒航行於加利利海沿岸鄉村傳道是常有的事。

《馬可福音》(四:3541)這段耶穌平靜風浪的故事,也可以在《馬太福音》(八:2327)及《路加福音》(八:2225)找到,只是記述上些微不同而已。故事言及耶穌在加利利海沿岸一個城鎮──迦伯農佈道,因為談及上帝國奧秘真道,令群眾非常嚮往,有欲罷不能之勢。於是耶穌與門人只得在當天傍晚渡海到彼岸革拉森人地方休息。然而當船航行到海中時竟遇見了暴風(報頭風),船在暴風圈裡危急萬狀,門徒於是搖醒睡在船尾的耶穌,求他解救。其時耶穌十分鎮定,竟然用斥責惡魔一樣的口吻責備海洋與風浪使其平靜,風浪頓時平靜下來。當時遇救的船隻至少兩艘以上。事情過後,耶穌詢問門人,為什麼在危難中沒有信心?意思是有主同在還懼怕什麼呢?其時門徒除驚奇耶穌的超人能力之外,似乎也發現耶穌即新時代的彌賽亞:“這人到底是誰?連風和海也聽從他了”(馬可四:41)。其實從耶穌對門人的質問中,耶穌好像在暗示,他自己就是一位足以投靠的救世主。

一、關於神蹟的解釋

  下面將以()從加利利湖的風險談起,及()作者記述這一神跡的用意兩個段落加以討論。

() 從加利利海的風險談起

這裡所提到的「加利利海」若用咱們海島住民的標準言,並不是什麼像咱們所瞭解的海洋,而是一個內陸湖泊。按加利利湖的地理因素十分特殊。就面積言,它的南北長度為十三哩,東西闊八哩,深度為130呎至170呎之間,其四週為群山所包圍。然而這個內陸湖卻低於地中海水平面695呎,湖中盛產著二十多種魚類。由於約旦河流入之處為狹窄的平原外,東西有兩千呎以上的山,遙遠的北方又有積雪所覆貌熄穠糷s,因此造成特殊氣流。不同氣壓的冷暖氣流交會在加利利湖面,就自然造成防不勝防的「報頭風」(暴風),而且此一情況都在午後的時間中發生。這段經文指出,耶穌與門人在黃昏以後搭船渡過對岸,但不巧遇上了暴風,船中的主耶穌則將其平定。

(二)作者記述這一神跡的用意

  相當明顯地,共觀福音書(馬太、馬可、路加)的作者共同記述這個神跡的原本用意,旨在強調耶穌是「基督」,是當代真正的「彌賽亞」(救世主)。馬可提筆作書時代的基督徒,都已經認同耶穌為救主,並且認為他和以色列歷史上的救星:摩西(Moses)與以利亞(Eliah)同樣能夠施行控制自然的神蹟,來做為新時代彌賽亞的記號。諸如:

 ヾ摩西曾經命令紅海變為乾地,使以色列民安然渡海避過法老王的追兵而出了埃及為奴之地,所以摩西是彌賽亞。以利亞這位先知,也是希伯來民族正統宗教的拯救者,也曾經控制過約旦河,使水分開左右行走乾地通過彼岸,而後乘旋風升天,成為一個沒有見過死亡的彌賽亞。

 ゞ耶穌既然為大時代的彌賽亞,新以色列的救主,就他一定也有控制海洋與平靜風浪的能力,因此他當然能夠將遭遇風險中的門人渡向安全的彼岸,作者所強調的神跡意義就是這一點。

再者,「海洋」、「洪水」、「深淵」,在猶太人的傳統觀念中都是苦難、災禍、惡魔之表徵(創世記七:1722,詩篇卅二:6,哈巴谷三:10,約伯記卅八:16,啟示錄廿一:1)。摩西、以利亞、與耶穌都曾經征服海洋與江河,而帶領上主子民走向希望之境;這就是彌賽亞能夠消弭人間災難,帶領人渡過苦海人生之確證,因此他們均足以令人投靠。

二、加利利海風險之象徵

  耶穌在加利利海平靜風浪的事跡,除了上述的意義外,也有其他重要的象徵:

() 象徵教會在歷史上的苦難

  依據英國學者米尼亞(PSMinear)在他的《聖馬可》(Saint Mark)乙書中註解這一事件的說法,認為它與基督徒在羅馬城受迫害的事件有關。按《馬可福音書》作於主後65年至70年之間,作者馬可十分清楚尼祿(Nero)皇帝曾經於主後64年殘酷地迫害基督徒的情形,因此特別記載主後28年耶穌平靜加利利海風險之一幕,來安慰並強化受迫害中的當代教會及基督徒的信心。對於作者來說,那時教會及基督徒的處境正如同陷入於暴風雨的苦海中。教會更是這一場暴風浪中的孤舟,使徒們相繼殉教,基督徒一個接一個被殺,所以作者有意藉著耶穌斥責風與海使其平靜的神跡來安慰當代的基督徒。因為只要基督同在,再大的風浪也會過去的。

() 象徵人生的苦況

  英國蘇格蘭神學家巴克來 (William Barclay) 在他的 《馬可福音書》(The Gospel of Mark)註解書中,將加利利海的風險象徵人生的「煩惱」(sorrows)、「困難」(problems)、與「憂慮」(ansiety)。這等於是說,人生就是一面常有報頭風浪的煩惱海、問題海、與憂慮海,人的生命是其中的孤舟,在那種人生苦海中漫無目標的航行近乎孤立無助。然而跟隨基督的人,因為生命中有基督聖靈的同在,再險惡的人生風浪也會平靜。因為耶穌說:“我將這些事告訴你們,是要叫你們在我裡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翰十六:33)。

() 象徵人間的問題

 ヾ加利利海風險正可象徵人類命運的苦況:歷史過程如同一面起伏不定的風險海,這世界如同一條孤舟,引起了歷史海的一波波暴風浪者,就是「罪」。「罪」進入歷史中,使人類所居住的世界陷於仇恨、迫害、奴役與戰爭的苦難中,永無安寧的一天。雖然歷史上有不少的宗教出現,想抑制這一場罪惡的大風暴,藉以解除人間的難題與困局,諸如:波斯教、猶太教、印度教、儒教、伊斯蘭教、佛教、與基督教等教團的努力,但也僅能暫時平靜而已,因為制度化宗教本身也有它們的風波。就咱們基督徒立場言,真正能夠平靜人類命運(或歷史)的風暴者,不是制度化的「基督教」──因為它的派別太多又無好的見證,而應該是「耶穌基督」這位上主生命之道,此即咱們的信念。

其實這一場風暴也可以象徵你我家庭生活的危機,諸如:家庭的災變、兄弟間的糾紛、夫妻間的反目、以及其他的試探、打擊、苦難等等。當咱們的家庭陷入這些暴風浪似的危機中時,是否有足夠的信心與勇氣去投靠耶穌基督這位平靜風險的主呢?只要基督同在,家庭的風險一定會平靜,咱們應該如此相信。

三、苦海慈航是耶穌

  『只要耶穌同在,再大的苦海風波也會平定』,這樣的信仰告白如何去印證?耶穌足以做咱們的苦海慈航嗎?其實用「苦海」來比喻人生,佛教與台灣民間宗教均有所強調。咱們就先來聽聽它們的教訓為何,而後再回來探討《聖經》的教訓有什麼超然之處。

() 佛教的苦海慈航

  佛教一開始就肯定人生的一切現象是「苦」,釋迦牟尼出家的原因就是看透人生的「生」、「老」、「病」、「死」之苦難事實。他在菩提樹下禪定開悟的真理:「四聖諦」(聲聞乘)的第一個入門「苦諦」,即是生、老、病、死苦況的具體說明。第二個教訓叫「集諦」,就是慾望、我執、或無明的意思。這等於說苦難的來源是欲求,有了食欲、事業欲、性欲即是引起苦難之原因。第三個教訓「滅諦」就是消滅苦難的要領,只有將苦難消滅,才是真正的解脫,故「滅諦」即「涅槃」(nirvana)。第四個教訓「道諦」指出解脫的修道方法,就是:正見、正欲、正語、正業、正命、正勤、正念、正定,佛家叫做「八正道」。更積極地說,解脫「苦海」的捷徑是皈依「佛」、「法」、「僧」之所謂「三寶」,出家為和尚尼姑。然而這樣的要求人人實在辦不到,因為皈依「三寶」的代價實在太大了。

  台灣的佛教屬大乘之流,其中有一種救苦救難大慈大悲的菩薩叫做「觀世音」,民間將他通俗化的結果,就供奉他為苦海慈航的神明(原來佛教是無神論的)。「觀世音」因為是苦海中的救主,「觀音崇拜」自然在民間就盛行起來。如果有所批判的話,這類信仰是很值得商榷的,一來是正統佛教過份將人間的苦況絕對化,因此過份否定人生之價值。事實上,苦難是相對的,所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因此「成央v、「幸福」、「平安」正是苦難的反面,應該予以肯定才是。這麼說,觀世音為苦海慈航的信仰精神雖好,但與佛教自力修持之教訓前後矛盾,容易教人無所適從,更容易將人生導入悲觀與消極。

() 民間信仰的苦海慈航

  台灣民間善男信女的宗教心態向來相當現實,所以他們的苦海慈航是一位海上交通安全的女性守護神「天上聖母」(媽祖婆)。昔日台灣與中國大陸南方省份的交通工具是兩桅或三桅的帆船(戎克船),他們要渡過危險重重的台灣海峽就得要求一位神明來守護。因此「媽祖婆」就成為台灣民間救苦救難的慈航普渡神明,並配給她「千里眼」與「順風耳」兩位助手來協助她搶救海難中的人員,這就是媽祖崇拜在台灣民間這麼香火鼎盛的主要原因。

  按媽祖原來是宋代的一位女巫,在中國福建嵋洲嶼的原始神格不過普普通通,若非台灣海峽的庇蔭是不會被帝王敕封為「天上聖母」的。其實她只是一位普通的人,咱們最多只能尊敬她曾經有發願救苦救難的偉大胸懷,但不足以做咱們真正的苦海慈航。何況她是閩粵先民所創造出來的理想化海神與萬能聖母而已,實在無法釋放人生永久的苦難。

() 耶穌是「苦海慈航」的意義

  表面上見之,佛教、民間信仰、與基督教都有「苦海慈航」,那麼基督教所告白的苦海慈航的主耶穌與觀音、媽祖有什麼不同之處呢?原來觀音與媽祖為人生的普渡者──苦海慈航,只著重於現世之理想。因為觀音只渡生,媽祖只渡台灣海峽的旅客,至於人生真正的大風險,他們並不渡。同時觀音崇拜也只教人脫出苦海的方法,沒有教人如何去正視苦難,與在苦難中經驗平安的方法。

  做為苦海慈航的耶穌基督的超然地方,就是他除了教人信靠的方法之外,也教人嚴肅地正視人生之苦難,並在苦難中頂天立地做人。雖然耶穌有足夠的大能力來平靜歷史與人生的風暴,成為足以信靠的苦海慈航。但是耶穌曾經宣告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馬太十六:24)。「十字架」是一種極大苦難的記號,要人背負苦難來跟從基督的福音,絕對不是觀世音與媽祖婆說得出來的。因為背負先知性十字架的苦難來為同胞效勞,也是苦海慈航的角色。釋迦牟尼教人說人生是苦難之綜合,所以要趕快脫苦海;耶穌基督教人正視人性的罪惡面,要人背負自己的苦難去征服苦難,用犧牲一己做先知先覺服務人群的受苦方式來做苦海慈航,如同他自己一樣。這就是耶穌的福音之所以超然之處。所以基督的福音永遠不會使人看破紅塵,來削髮出家為和尚先生與尼姑小姐。它要人入世去面對風險,因為耶穌永遠與他同在,是他人生之舵手。

結語:

  只要耶穌同在,人生再大的風險、不安、苦難、憂慮、絕望、困境,均會有內在的平安,此即耶穌平靜風浪這個神跡的中心教訓,因他是真正的苦海慈航。

  初代教會在大迫害中尚能迄立,基督徒面對重大的人生風浪尚勇於背負十字架跟從主,罪人在於人性軟弱的風險中猶免於沉淪,這些均因為有耶穌基督同在的緣故。

未來的日子可能有釵h世局的風險、家庭的風險、事業的風險、煩惱不安憂慮的風險,以及各種災難的風險出覝。當咱們面對這風險時,願您祈求上主與咱們的生命孤舟同在,來平定一切的風險;並引導咱們航向平安之錦繡前程,即希望之彼岸。唯有耶穌基督才是肯定苦難並征服苦難之苦海慈航,這是咱們的信仰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