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儘速找到綠牡蠣汙染源
[台灣永續發展文摘]
[2006-05-10 13:20:13]
|
台灣永續發展文摘 --建立關愛、信心、希望 綠色文化網站站長林聖哲編輯
--------------------------------------------------------------------------------
2006.05.10 中國時報 儘速找到綠牡蠣汙染源 潘國正/竹市報導
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凌永健等人,二○○一年在英國知名學術期刊「環境汙染」第一○九期,發表台灣地區沿岸牡蠣含有重金屬調查,香山蚵田就是其中之一。凌永健昨天表示,要根本解決綠牡蠣問題,政府必須儘速找到汙染源,釐清責任歸屬。
農委會漁業署昨天證實且確認香山蚵田遭重金屬汙染,計畫全面以停養救濟金方式處置,杜絕香山蚵農再養殖牡蠣,避免危害消費者。
凌永健教授表示,漁業署每年都有定期的監測計畫,香山地區的蚵田有沒有被汙染,漁業署其實很清楚。早在一九九七年他就開始調查,到目前調查也還在進行中,研究結果都證實香山蚵田的牡蠣含有偏高的鎘、銅和砷等重金屬。
最近他的研究團隊購買了台西的蚵苗,到香山蚵田栽植,再和台西栽植的蚵苗進行比較,也證實香山蚵田含有偏高的重金屬。另外中央研究院學者的調查,也曾發現香山牡蠣出現雌雄同體的現象,說明香山牡蠣含有有機錫。
這次打算以停養方式處理,基本上是漁業署願意解決問題,凌永健教授樂觀其成。至於停養救濟蚵農能解決問題嗎?他說,根本的問題是:汙染源還在,香山海域還是有汙染。只要比較一下苗栗和桃園的海水,新竹海域有沒有汙染,就很清楚了。
他認為,要找出汙染源,必須用科學監測的方法,也就是在被懷疑是汙染源流必經之地,進行長期、系統性的監測,釐清究竟是科學園區廠商或科學園區的下游廠商造成的,有助於責任的歸屬,也可以避免被汙名化。
至於環保單位採的水樣是符合國家標準的說法,凌永健表示,環境監測和法規監測是二回事,前者是長時間的監測,後者只是定時定點的採樣。蚵田是動態的過程,定時定點採取的水樣是單點的,國內的監測必須改用連續採樣,才能更精確,也較符合國際潮流。 --------------------------------------------------------------------------------
2006.05.10 中國時報 香山綠牡蠣 確遭重金屬汙染 潘國正/竹市報導
新竹市香山海山漁港一帶近二百公頃蚵田,經漁業署委託學者檢驗,漁業署長九日首次公開證實遭重金屬汙染,造成綠牡蠣效應。漁業署昨天在新竹市政府,提出清除蚵架或按價收購的具體建議方案,希望一次解決綠牡蠣問題。市長林政則已指示建設局長吳宗錤召集蚵農宣導,儘快取得共識。 發現綠牡蠣 凌永健挨批 過去十年來,有多位學者研究香山海山漁港一帶,汙染香山濕地上廣大的蚵田,造成和電鍍公司雲集的台南二仁溪類似的效應:綠牡蠣。清大化學系教授凌永健等人在國際期刊發表香山綠牡蠣事件,經由媒體刊載後,還遭到香山蚵農、民意代表等人的反彈,讓凌永健教授等人承受很大的壓力;當時甚至還有地方首長率眾生吃牡蠣,用非理性的方式宣誓牡蠣沒有被汙染,可食用。
凌永健昨天獲悉漁業署對香山蚵田採取行動後表示欣慰,他說,他的研究只是事實的呈現,當年的壓力不算什麼。
杜絕流入市面 全數價購 漁業署長謝大文九日到新竹市政府拜會市長林政則,針對香山綠牡蠣的處理政策,請林市長和市府建設局轉達漁業署終結綠牡蠣的決心;若蚵農始終無法協議出清理蚵架補償標準,漁業署將全數價購杜絕流入市面,希望香山蚵農瞭解,並避免影響其他縣市的牡蠣市場。
市府建設局表示,漁業署委託學者檢驗出來的牡蠣,重金屬含量確實偏高,但沒有說明汙染源為何。環保局取附近水樣檢驗結果,顯示符合國家標準。
漁業署表示,海山地區蚵田證實含重金屬,蚵農如果販賣會影響消費者健康,同時也會因為香山牡蠣被汙染,而影響其他地區牡蠣的價格以及民眾食用的意願。
建設局表示,過去曾經有人提出比照雲林麥寮六輕價購蚵田每公頃六十萬元,經評估後,發現當地根據密度、產量等因素,每公頃達到九十萬元。而漁業署認為,麥寮是一年一收,海山是二年一收,前者可食用,後者經證實有汙染等因素,價格不能與麥寮相提並論,因此還必須再評估和溝通。 建設局說明,目前海山漁港附近的蚵田,面積有一九七公頃,蚵農約有上百戶。如果以每公頃六十萬元價購,要花一億二千萬元,如果是九十萬元,那金額就更可觀了。 -------------------------------------------------------------------------------- 六大產業 列政策環評 ■ 記者何易霖/台北報導
環保署昨(9)日公布「政府政策環境影響評估作業辦法」,未來政府擬定石化、鋼鐵、水泥、造紙、人纖、電子電機等六大能源密集基礎工業政策,以及重大交通建設、10公頃以上都市計畫開發等政策時,提出政策的部會必須先提出政策環評報告書,經環評委員審查無異議後,再送行政院核定。
政策環評是指政府規劃政策時,後續開發行為若對環境有不良影響之虞,為避免可能的環境影響衝擊所做的環評。目前包括工業、礦業開發、水利開發、土地使用、能源、畜牧、交通、廢棄物處理、放射性核廢料處理等領域的政策,都須做政策環評。
環保署指出,新規定主要規範未來政府的能源密集基礎工業等重大政策,不溯及既往;個別開發或投資行為,也不列入考量。環署強調,國光石化、台塑大煉鋼廠等重大投資案,是開發單位自行提出、非因應政府政策的開發行為,不會受影響。
環保署指出,友達中科投資案引發爭議,就是因為政府推動面板產業政策時,政策環評部分未臻健全,才衍生後續問題。新辦法是未雨綢繆,並不影響現有的產業政策。
不過,未來政府要提出新的能源密集基礎工業等重大政策時,就必須遵照新辦法,先提出政策環評報告,如環評委員有意見,提出政策的部會必須就環評委員的建議加以修正,直到環評委員無異議後,才能推動。
此外,新的政策環評辦法,也規範10公頃以上的新訂或擴大都市計畫案件,必須辦理政策評估。環保署指出,這部分與民生開發相關政策較有關連,未來只要是社會有所疑慮的重大政府政策,各主管機關沒有理由推託不作政策環評。
環保署表示,過去未特別針對能源密集基礎工業政策,要求政策環評,但是,能源密集基礎工業對環境影響大於其他產業,政策推動時,常引起爭議,因此,這次修正相關辦法,將其納入規範,可以減少許多爭議。 【2006/05/10 經濟日報】 --------------------------------------------------------------------------------
中科投資案可能引發的用水和環保警訊 ■ 記者林政忠/台北報導
環評委員李根政昨(9)日表示,如果友達在下周前補齊環評委員要求的資料後重新送件,5月底前將可舉行環評委員會;依照目前環評委員意見相左的情形,他評估該案最後會以表決處理。至於可能表決的結果,目前難以預估。
據了解,許多環評委員已傾向從後端改善的替代方案著力,包括要求友達加強水源取得、汙染控管,以及要求行政部門提出整體國土規劃的思考,而不是去挑戰政府促進經濟投資的政策。
行政院長蘇貞昌力挺友達等中科案,讓環保和經濟的角力浮上檯面,甚至有環評委員公開質疑行政院副院長蔡英文介入關說。不過,對於友達環評案過關,行政院顯得信心滿滿,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委員林聖崇直言,全國輿論給環評委員很大壓力,「有些極力反對環評過關的環評委員,已經快要擋不下去了」。
【記者林政忠/台北報導】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委員林聖崇昨(9)日表示,將在本月底行政院永續會議,向行政院長蘇貞昌提出友達、力晶、華映等中科投資案可能引發的用水和環保警訊。林聖崇建議,如果有選擇的話,准許友達於中科設廠後,應放棄中龍鋼鐵高爐擴廠案,以節省水資源。
林聖崇說,站在台灣永續發展的角度,友達設廠只是短多長空,應該不要通過友達環評案。他指出,友達若在中科七星農場設廠,將會拖垮大台中地區民生和工業用水,包括中科大雅基地和台中精密機械科技創新園區等都會受到衝擊。林聖崇說,未來高鐵完工、中科廠商陸續進駐後,中部人口將逐漸增加,民生用水也會出現問題。
環評委員李根政指出,根據自來水公司提出的說明,中科七星加后里基地一天用水約15萬噸,台中地區一天總用水量為131萬噸,雖然一天總供水能力達165萬噸,但台中地區自來水抄見率只有52%,有將近一半的供水都流失掉。
自來水公司也指出,台中用水系統已趨飽和,主管機關應及時另行開發相應需求之新水源量;至於不夠的水源,未來將移撥農業用水。李根政說,加上枯水期、大甲溪原水濁度高、921破壞中部供水管路等問題,他對未來中部地區的用水感到憂心。
李根政指出,自來水公司提出的改善之道,就是興建鯉魚潭至后里的原水連接管、鯉魚潭第二原水管、大安溪和大甲溪聯合運用輸出水管、八寶攔河堰,以及提升自來水抄見率至65%等方案。他質疑,水公司提出來的改善方案都太樂觀,中科用水初期要靠移撥農業用水,中期的改善工程又有不確定性,原水濁度過高不能只靠攔河堰解決,還有枯水期問題,未來都會影響供水。
李根政也說,高科技產業對缺水的容忍度相當低,環評委員追問水源問題,水利署和水公司至今都提不出清楚說明,北側后里農場基地今年2月通過環評,也說得不清楚,他覺得很遺憾。 【2006/05/10 經濟日報】 -------------------------------------------------------------------------------- 重新釐清界定永續發展 台灣才得以永續 作者:作者:陳章波(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監事、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
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在4月21∼22日(世界地球日),舉辦「國家永續發展會議」,重點在於如何邁向永續環境行動方案。
永續海島為台灣發展願景,具有三個主要面向:環境、經濟、社會。環境的關懷者已經深切地感受到:台灣環境無以承受這麼多的人口,與這麼大的消耗;但是經濟開發面的人士仍然認為我們還未達到應有的生活水準,仍在拼命地做各類的開發。在兩天的會場上處處可見這種衝突,又沒有任何解決的跡象,實在讓人憂心。
什麼叫永續發展?1987年聯合國發佈「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界定永續發展為「能夠滿足當代的需求,且不致危害到未來世代滿足其需要的發展過程」。在這個定義之下,20年來人類並沒有走向永續的跡象,顯示這個定義一定有所不足。我們詳細分析,前句中「滿足」跟「需求」的字眼都因人而異,沒有明確的規範,以致於像危及全球永續的CO2排放量,都只能訴求道德上的自我約束,政府缺乏強而有力的監督與管控能力。因此,筆者建議將其修訂為「滿足當代的基本需求,且不致於危害到未來世代滿足其需求的發展過程。」
這個新界定其實是賦予政府管理超過需求的人的工具。舉例來說,一輛車子可以是營生的工具,也可以是旅遊、玩樂,甚至是炫耀的工具;有人不需車子就能夠滿足需求,有的人甚至要三輛、四輛車子還不夠滿足他的需求。如果用「滿足當代的需求」做界定,政府就對這種狀況無能為力,他要買多少車子就有多少;當我們改成「當代的基本需求」時,政府就可以對那些非基本需求的物品課以重稅,以抽稅的方式抑制不必要的需求。政府其實在很多地方都已經這樣做了,例如水價、電價都有低價的基本度數,再隨著使用量的增加而有更高的價格,但是之間的落差太少,應該加大,才有嚇阻效果。
重新定義也讓政府獲得更明確的施做方向,如健康環境為基本需求之一;但都還不夠根本解決問題;一定要從更基本的方向思考。環境的破壞是結果,其原因是人類要從生態系中取得服務,但需要量卻超越生態系統能夠提供的服務,與環境系統能夠自淨的能力,所以真正的因是人。人的價值觀造成主要的影響,有自覺的人會減少個人的需求,過簡樸的生活來減緩環境、生態系的破壞,更會主動關懷其他物種的生存。這種提升心靈環保的慈悲作為的永續觀念,需要大眾參與建置。
人是一切環境消耗之母,減少人口數與每個人的單位消耗量,是落實永續的必然方案;順應人口減少所產生的結構改變,而去做生活、產業等的調適。台灣的特色之一是有很多應變很快的中小型企業,這種應變能力正是永續發展的利器。簡單來講,人的生存是一種適應,當我們掌控到人口變動的趨勢,就應該很快地去試著調適,而不是一味地阻緩人口減少。
1828年英國界定土木工程為「導引大自然的龐大能源為人類所用而帶給人類福祉的藝術…」;在150年之後,他們有了反省,把定義修改成「…能源於保護地球上的眾生及人類和平且永續生存…」。這就是文明。
筆者全程參與會議,沒有看見樂觀的徵兆,但也沒有悲觀,深悟人生的價值在於努力達成人跟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永續共存。
--------------------------------------------------------------------------------
自由時報2006年3月8日星期三 新聞啟示錄 陳凱仁
政經紛擾同時,部分媒體反倒成為攪動社會浮躁與混亂的來源,成為新聞教育話題。
第一則新聞,是爭論經月的終統議題。其中,中國時報頻頻以「不便透露姓名的美國官員」報導美方高層談話,如二月十八日不但在頭版以聳動標題指出「廢統,要承擔全面後果」語帶脅迫,相關新聞報導並指陳,白宮恐將施以強烈報復手段。這樣的新聞處理,以及隨後的發展,很難不讓人懷疑中時是否自陷T.B.Peterson所說的自由報業流弊:「報業所有人以媒體遂行其政經目的,並犧牲反對者的意見。」
第二則新聞,是三月二日蘋果日報的誇大報導師生戀事件,不僅用字遣辭主觀,並刊登涉案師生照片、電腦繪製示意圖,新聞見報後張姓老師即上吊自殺,留下無辜妻小與受害的女學生。令人錯愕的是,這則新聞處理不但違反民主社會無罪推定原則,更漠視人權,成了司法審判者,而非報導者。
第三則新聞是一個對比,三月三日自由時報頭版頭條,以溫馨的「寒門孝子,三姊弟合吃一碗麵,二碗給爸媽」,報導家住南投竹山的魏家七口,全家靠著父親砍孟宗竹為生,母親陷入癌症末期的新聞,內容不但感人,也溫暖了台灣冷漠的人心。
第四則,則是一起「新聞事件」,台灣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與聯合報經營主管座談,直指「聯合報太藍」,政治新聞太多,觀點雷同;林懷民強調,聯合報應該做全台灣人的報紙,應該客觀一點。他也舉例指出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也有立場,但不是這樣做的。當然,林懷民的主張也遭到不同意見者質疑,台灣是言論自由的國家,任何不同主張都可以受到充分尊重,但是林懷民也向聯合報提議,借鏡每周一出刊的「紐時周報」。
事實上,受到廣告收入下滑,發行量減少,年輕讀者閱報習慣改變,印報以及管銷成本增加等因素衝擊,即使紐約時報也在去年九月傳出裁員五百人;但是,即使經營困難,也無損於紐約時報的格局。這可能正是聯合報已逐漸喪失的媒體品味吧。
四則新聞,在新聞系所教室裡,掀起了多種體會與論辯。媒體自省,難道真的只能靠這些未來的新聞人?(作者為大專兼任講師) --------------------------------------------------------------------------------
新台灣新聞周刊 高科技用水驚人 必須自籌水源? 江妍慧 第519期 2006/3/2
一座液晶面板廠一日用水量達五十萬立方公尺,相當於一百五十萬人一日的用水量,在無大量新水源開發挹注下,將直接對地區供水形成重大壓力。
台灣的降雨量雖然算是相當豐沛,但是因為河川坡陡流急,豐沛的雨量大部分無法留住,加上豐枯水期雨量差異明顯,水資源的開發與調配就相當重要。不過,因國內水庫普遍淤積嚴重,再興建新的水庫難度頗高。而水利署提出的調度計畫,又不足以應付成長快速的高科技用水;因此學者建議,長期產業政策應配合水資源政策規劃,為工業區另尋水源。另外,水費趨向合理化,也有助於水資源的開發並讓需求增加的速度趨緩。
水資源開發 水庫最穩定 台灣近五十年年平均雨量高達二千四百餘公厘,為世界各國平均值的二.五倍,堪稱世界上雨量豐沛的地區之一。但因地狹人稠,加上地形影響,大部分雨水無法留住,平均每人每年分配雨量僅約三千九百餘立方公尺,低於世界平均值的五分之一。
且台灣雖然雨量豐沛,但是豐枯水期雨量差異極大,豐水期不僅不虞匱乏,大雨宣洩不及還常釀成災害,而枯水期時每有乾旱必逢災害;西部地區愈往南,豐枯水期雨量分配愈不均。同時,平均每十年將出現一次乾旱,二至三年出現一次小旱,水文現象的不穩定性極高。
在台灣水文條件不佳下,水的調配就相當重要。台灣自來水公司董事長徐享崑指出,以台灣自來水公司每年處理的水量為例,有四九%是來自於水庫水,水庫為最穩定的水源。目前台灣擁有二十座水庫,總有效容量約為二十億噸。而為調節水源需要,水庫每年卻需供應約四十四億噸水量,平均一座水庫每年運用次數需超過二次以上才能滿足需求,北部石門水庫甚至超過四次,因此現階段水庫仍是台灣主要的水資源調配供給的設施。
然而,台灣位處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先天地質條件不良,加上河川坡陡流急,每逢颱風豪雨期間,常造成水庫集水區水土災害;近年更由於人為過度開發,改變水庫集水區原有地形、地貌與水文環境等,更加劇水庫淤積與優養化問題,使水庫逐漸喪失其原有功能。加上目前民眾環保意識高張,興建水庫的阻力日益增大,事實上,目前適合的興建地點也不多,因此水資源開發的難度也逐漸提高。且在最近十年的兩次較嚴重乾旱中(一九九二年至一九九三年,以及二○○二年至二○○三年),主要是靠農業休耕移用灌溉用水與民生工業用水短暫限水度過,也付出頗高的經濟與社會成本(包括農業休耕補償、工業減產與人民生活不便)。
產業需求高 供水缺口大 在二○○四年敏督利與艾莉颱風肆虐、造成桃園地區缺水事件後,水利署已針對水源系統應變力不足的癥結點,提出「近程水資源開發與管網改善計畫」,也參照台灣各地水資源運用狀況,研擬出「區域水資源調度機制」,推動建置全台灣與北、中、南各區水源調度營運管理系統,配合各區水文、供水、用水、水資源設施及輸配水系統等相關資訊,建立完整資料庫,建置資訊及時傳送與通報等系統。並辦理分區及跨區聯絡供水工程計畫、地表與地下水源涵養補助與聯合運用,以及擴建淨水場與彈性運用農業灌溉用水等。
然而,不僅供給面掌握難度高,需求面也持續增加。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教授周乃昉指出,雖然近年生活用水僅隨人口穩定成長,但在高科技產業製程愈趨精密複雜之下,所需水量因此大幅提升,例如一座液晶面板廠一日用水量可達五十萬立方公尺,相當於一百五十萬人一日的用水量,在無大量新水源開發挹注下,直接對地區供水形成重大壓力;也就是說,水資源政策與產業政策也息息相關。
但水利署提出的水資源的調度措施,在各地都有規劃新興工業區的計畫下,仍嫌不足。目前各地規劃中的新興工業區,都面臨無可靠水源的窘境,在防旱策略上,新舊工業用水均紛紛尋求移用農業用水;但這並非長遠的辦法,許多國家規定,工業區的開發計畫要自籌用水,至少要有一定比例使用循環回收水,甚至使用海水淡化。雖然成本較高,甚至會影響短期內的經濟成長,但從永續的觀點來看,則是相當值得;因為以台灣的地理條件,要支持高耗水高耗能產業相當困難。當然,這是長期下產業政策該努力的方向,而現階段,產業政策應該配合地區水源的可開發利用量規劃設置工業區。
水費不合理 水源難永續 另外,要穩定水的供應量與品質,水費必須趨向合理化。台大土木工程系教授楊德良指出,台灣目前的水費為每度(立方公尺)九.五元,與世界其他水資源供需情勢類似的國家相比,相對偏低。而台灣自來水公司的單位給水成本每度為十.九四元,台北市自來水處則為七.四七元,還不包括水源開發與水源環境生態成本;台北縣副縣長、也是台大土木工程系教授的李鴻源更指出,若將開發水庫的成本也計入,則每度水的成本高達三十多元,這也造成許多水源開發、淨水、輸水管的汰換更新不易,水源環境生態無法好好保育。
況且,這樣的低水價,等於是長期補貼用水大戶,並不符社會公義;也會導致民眾普遍不珍惜水資源,造成台灣單位人口每日用水量遠遠超越歐美、日本等先進國家,等同間接鼓勵浪費。水費適度提高,一方面不僅可以以價制量,有效達到節約用水的目的,降低需求的成長速度,一方面減少新水源開發的壓力,有助於降低供給面的不確定性。
--------------------------------------------------------------------------------
2006.03.08 中國時報 居留旅遊風 吹向休閒農業 陳惠芳/花蓮報導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七日邀農委會企劃科長胡忠一,以「農委會推動Long stay示範計畫辦理現況與展望」,說明推動這項國外居留型休閒旅遊示範計畫重點及執行現況,聽講者踴躍。
演講邀請花蓮宜蘭兩縣農會總幹事參加,會中介紹地方休閒產業的新方向新契機外,並藉此討論交換意見,做為推動地方休閒農業,振興農村經濟的參考。
胡忠一指出,21世紀全球化時代來臨,國與國之間的交流頻繁,休閒產業被認為是領導時代的產業之一。加上已開發國家高齡化社會已逐漸成型,「Long stay─國外居留型休閒旅遊」,這種既非短期旅行,也非移民的旅遊方式,漸受重視與流行。
Long stay在歐美國家已有多年的發展歷史,近年隔鄰的日本銀髮族旅遊市場正急速擴展,預估到2007年左右,日本將湧現700萬至1000萬戰後嬰兒潮世代的退休人潮,屆時可望帶來50兆至60兆日元的退休金市場。 胡忠一強調,推動休閒農業是當前我國重要農業政策之一,更要把握機會積極推動Long stay,可與農村休閒旅遊結合,不但可以刺激活絡農村相關產業,更可賺取外匯,活化農村經濟。
胡忠一也說,根據日本專家及其駐外單位對國外長宿休閒考察結果,認為台灣具有發展成為日本銀髮族長宿休閒重要據點的條件。因為台灣鄰近日本,景觀多元化,人文色彩豐富,氣候適宜居住,加以台灣人民普遍親日,語言障礙小,治安良好,國民教育水準高,飲食習慣及所應用的食材差異不大,醫療資源及交通建設等條件均佳,若推動Long stay,其利基不可忽視。
而台灣東部好山好水無汙染,優質的空氣及飲水品質,悠閒自在的鄉村生活等,較其他縣市具有優勢,值得考慮推動Long stay的可行性。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