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網> 評論專欄>儘速找到綠牡蠣汙染源
儘速找到綠牡蠣汙染源

[台灣永續發展文摘]

[2006-05-10 13:20:13]

台灣永續發展文摘
--建立關愛、信心、希望
綠色文化網站站長林聖哲編輯


--------------------------------------------------------------------------------

2006.05.10  中國時報
儘速找到綠牡蠣汙染源
潘國正/竹市報導

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凌永健等人,二○○一年在英國知名學術期刊「環境汙染」第一○九期,發表台灣地區沿岸牡蠣含有重金屬調查,香山蚵田就是其中之一。凌永健昨天表示,要根本解決綠牡蠣問題,政府必須儘速找到汙染源,釐清責任歸屬。

農委會漁業署昨天證實且確認香山蚵田遭重金屬汙染,計畫全面以停養救濟金方式處置,杜絕香山蚵農再養殖牡蠣,避免危害消費者。

凌永健教授表示,漁業署每年都有定期的監測計畫,香山地區的蚵田有沒有被汙染,漁業署其實很清楚。早在一九九七年他就開始調查,到目前調查也還在進行中,研究結果都證實香山蚵田的牡蠣含有偏高的鎘、銅和砷等重金屬。

最近他的研究團隊購買了台西的蚵苗,到香山蚵田栽植,再和台西栽植的蚵苗進行比較,也證實香山蚵田含有偏高的重金屬。另外中央研究院學者的調查,也曾發現香山牡蠣出現雌雄同體的現象,說明香山牡蠣含有有機錫。

這次打算以停養方式處理,基本上是漁業署願意解決問題,凌永健教授樂觀其成。至於停養救濟蚵農能解決問題嗎?他說,根本的問題是:汙染源還在,香山海域還是有汙染。只要比較一下苗栗和桃園的海水,新竹海域有沒有汙染,就很清楚了。

他認為,要找出汙染源,必須用科學監測的方法,也就是在被懷疑是汙染源流必經之地,進行長期、系統性的監測,釐清究竟是科學園區廠商或科學園區的下游廠商造成的,有助於責任的歸屬,也可以避免被汙名化。

至於環保單位採的水樣是符合國家標準的說法,凌永健表示,環境監測和法規監測是二回事,前者是長時間的監測,後者只是定時定點的採樣。蚵田是動態的過程,定時定點採取的水樣是單點的,國內的監測必須改用連續採樣,才能更精確,也較符合國際潮流。
--------------------------------------------------------------------------------

2006.05.10  中國時報
香山綠牡蠣 確遭重金屬汙染
潘國正/竹市報導

新竹市香山海山漁港一帶近二百公頃蚵田,經漁業署委託學者檢驗,漁業署長九日首次公開證實遭重金屬汙染,造成綠牡蠣效應。漁業署昨天在新竹市政府,提出清除蚵架或按價收購的具體建議方案,希望一次解決綠牡蠣問題。市長林政則已指示建設局長吳宗錤召集蚵農宣導,儘快取得共識。

發現綠牡蠣 凌永健挨批
過去十年來,有多位學者研究香山海山漁港一帶,汙染香山濕地上廣大的蚵田,造成和電鍍公司雲集的台南二仁溪類似的效應:綠牡蠣。清大化學系教授凌永健等人在國際期刊發表香山綠牡蠣事件,經由媒體刊載後,還遭到香山蚵農、民意代表等人的反彈,讓凌永健教授等人承受很大的壓力;當時甚至還有地方首長率眾生吃牡蠣,用非理性的方式宣誓牡蠣沒有被汙染,可食用。

凌永健昨天獲悉漁業署對香山蚵田採取行動後表示欣慰,他說,他的研究只是事實的呈現,當年的壓力不算什麼。

杜絕流入市面 全數價購
漁業署長謝大文九日到新竹市政府拜會市長林政則,針對香山綠牡蠣的處理政策,請林市長和市府建設局轉達漁業署終結綠牡蠣的決心;若蚵農始終無法協議出清理蚵架補償標準,漁業署將全數價購杜絕流入市面,希望香山蚵農瞭解,並避免影響其他縣市的牡蠣市場。

市府建設局表示,漁業署委託學者檢驗出來的牡蠣,重金屬含量確實偏高,但沒有說明汙染源為何。環保局取附近水樣檢驗結果,顯示符合國家標準。

漁業署表示,海山地區蚵田證實含重金屬,蚵農如果販賣會影響消費者健康,同時也會因為香山牡蠣被汙染,而影響其他地區牡蠣的價格以及民眾食用的意願。

建設局表示,過去曾經有人提出比照雲林麥寮六輕價購蚵田每公頃六十萬元,經評估後,發現當地根據密度、產量等因素,每公頃達到九十萬元。而漁業署認為,麥寮是一年一收,海山是二年一收,前者可食用,後者經證實有汙染等因素,價格不能與麥寮相提並論,因此還必須再評估和溝通。
建設局說明,目前海山漁港附近的蚵田,面積有一九七公頃,蚵農約有上百戶。如果以每公頃六十萬元價購,要花一億二千萬元,如果是九十萬元,那金額就更可觀了。
--------------------------------------------------------------------------------

六大產業 列政策環評
■ 記者何易霖/台北報導

環保署昨(9)日公布「政府政策環境影響評估作業辦法」,未來政府擬定石化、鋼鐵、水泥、造紙、人纖、電子電機等六大能源密集基礎工業政策,以及重大交通建設、10公頃以上都市計畫開發等政策時,提出政策的部會必須先提出政策環評報告書,經環評委員審查無異議後,再送行政院核定。

政策環評是指政府規劃政策時,後續開發行為若對環境有不良影響之虞,為避免可能的環境影響衝擊所做的環評。目前包括工業、礦業開發、水利開發、土地使用、能源、畜牧、交通、廢棄物處理、放射性核廢料處理等領域的政策,都須做政策環評。

環保署指出,新規定主要規範未來政府的能源密集基礎工業等重大政策,不溯及既往;個別開發或投資行為,也不列入考量。環署強調,國光石化、台塑大煉鋼廠等重大投資案,是開發單位自行提出、非因應政府政策的開發行為,不會受影響。

環保署指出,友達中科投資案引發爭議,就是因為政府推動面板產業政策時,政策環評部分未臻健全,才衍生後續問題。新辦法是未雨綢繆,並不影響現有的產業政策。

不過,未來政府要提出新的能源密集基礎工業等重大政策時,就必須遵照新辦法,先提出政策環評報告,如環評委員有意見,提出政策的部會必須就環評委員的建議加以修正,直到環評委員無異議後,才能推動。

此外,新的政策環評辦法,也規範10公頃以上的新訂或擴大都市計畫案件,必須辦理政策評估。環保署指出,這部分與民生開發相關政策較有關連,未來只要是社會有所疑慮的重大政府政策,各主管機關沒有理由推託不作政策環評。

環保署表示,過去未特別針對能源密集基礎工業政策,要求政策環評,但是,能源密集基礎工業對環境影響大於其他產業,政策推動時,常引起爭議,因此,這次修正相關辦法,將其納入規範,可以減少許多爭議。 【2006/05/10 經濟日報】
--------------------------------------------------------------------------------

中科投資案可能引發的用水和環保警訊
■ 記者林政忠/台北報導

環評委員李根政昨(9)日表示,如果友達在下周前補齊環評委員要求的資料後重新送件,5月底前將可舉行環評委員會;依照目前環評委員意見相左的情形,他評估該案最後會以表決處理。至於可能表決的結果,目前難以預估。

據了解,許多環評委員已傾向從後端改善的替代方案著力,包括要求友達加強水源取得、汙染控管,以及要求行政部門提出整體國土規劃的思考,而不是去挑戰政府促進經濟投資的政策。

行政院長蘇貞昌力挺友達等中科案,讓環保和經濟的角力浮上檯面,甚至有環評委員公開質疑行政院副院長蔡英文介入關說。不過,對於友達環評案過關,行政院顯得信心滿滿,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委員林聖崇直言,全國輿論給環評委員很大壓力,「有些極力反對環評過關的環評委員,已經快要擋不下去了」。

【記者林政忠/台北報導】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委員林聖崇昨(9)日表示,將在本月底行政院永續會議,向行政院長蘇貞昌提出友達、力晶、華映等中科投資案可能引發的用水和環保警訊。林聖崇建議,如果有選擇的話,准許友達於中科設廠後,應放棄中龍鋼鐵高爐擴廠案,以節省水資源。

林聖崇說,站在台灣永續發展的角度,友達設廠只是短多長空,應該不要通過友達環評案。他指出,友達若在中科七星農場設廠,將會拖垮大台中地區民生和工業用水,包括中科大雅基地和台中精密機械科技創新園區等都會受到衝擊。林聖崇說,未來高鐵完工、中科廠商陸續進駐後,中部人口將逐漸增加,民生用水也會出現問題。

環評委員李根政指出,根據自來水公司提出的說明,中科七星加后里基地一天用水約15萬噸,台中地區一天總用水量為131萬噸,雖然一天總供水能力達165萬噸,但台中地區自來水抄見率只有52%,有將近一半的供水都流失掉。

自來水公司也指出,台中用水系統已趨飽和,主管機關應及時另行開發相應需求之新水源量;至於不夠的水源,未來將移撥農業用水。李根政說,加上枯水期、大甲溪原水濁度高、921破壞中部供水管路等問題,他對未來中部地區的用水感到憂心。

李根政指出,自來水公司提出的改善之道,就是興建鯉魚潭至后里的原水連接管、鯉魚潭第二原水管、大安溪和大甲溪聯合運用輸出水管、八寶攔河堰,以及提升自來水抄見率至65%等方案。他質疑,水公司提出來的改善方案都太樂觀,中科用水初期要靠移撥農業用水,中期的改善工程又有不確定性,原水濁度過高不能只靠攔河堰解決,還有枯水期問題,未來都會影響供水。

李根政也說,高科技產業對缺水的容忍度相當低,環評委員追問水源問題,水利署和水公司至今都提不出清楚說明,北側后里農場基地今年2月通過環評,也說得不清楚,他覺得很遺憾。 【2006/05/10 經濟日報】
--------------------------------------------------------------------------------
重新釐清界定永續發展 台灣才得以永續

作者:作者:陳章波(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監事、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

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在4月21∼22日(世界地球日),舉辦「國家永續發展會議」,重點在於如何邁向永續環境行動方案。

永續海島為台灣發展願景,具有三個主要面向:環境、經濟、社會。環境的關懷者已經深切地感受到:台灣環境無以承受這麼多的人口,與這麼大的消耗;但是經濟開發面的人士仍然認為我們還未達到應有的生活水準,仍在拼命地做各類的開發。在兩天的會場上處處可見這種衝突,又沒有任何解決的跡象,實在讓人憂心。

什麼叫永續發展?1987年聯合國發佈「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界定永續發展為「能夠滿足當代的需求,且不致危害到未來世代滿足其需要的發展過程」。在這個定義之下,20年來人類並沒有走向永續的跡象,顯示這個定義一定有所不足。我們詳細分析,前句中「滿足」跟「需求」的字眼都因人而異,沒有明確的規範,以致於像危及全球永續的CO2排放量,都只能訴求道德上的自我約束,政府缺乏強而有力的監督與管控能力。因此,筆者建議將其修訂為「滿足當代的基本需求,且不致於危害到未來世代滿足其需求的發展過程。」

這個新界定其實是賦予政府管理超過需求的人的工具。舉例來說,一輛車子可以是營生的工具,也可以是旅遊、玩樂,甚至是炫耀的工具;有人不需車子就能夠滿足需求,有的人甚至要三輛、四輛車子還不夠滿足他的需求。如果用「滿足當代的需求」做界定,政府就對這種狀況無能為力,他要買多少車子就有多少;當我們改成「當代的基本需求」時,政府就可以對那些非基本需求的物品課以重稅,以抽稅的方式抑制不必要的需求。政府其實在很多地方都已經這樣做了,例如水價、電價都有低價的基本度數,再隨著使用量的增加而有更高的價格,但是之間的落差太少,應該加大,才有嚇阻效果。

重新定義也讓政府獲得更明確的施做方向,如健康環境為基本需求之一;但都還不夠根本解決問題;一定要從更基本的方向思考。環境的破壞是結果,其原因是人類要從生態系中取得服務,但需要量卻超越生態系統能夠提供的服務,與環境系統能夠自淨的能力,所以真正的因是人。人的價值觀造成主要的影響,有自覺的人會減少個人的需求,過簡樸的生活來減緩環境、生態系的破壞,更會主動關懷其他物種的生存。這種提升心靈環保的慈悲作為的永續觀念,需要大眾參與建置。

人是一切環境消耗之母,減少人口數與每個人的單位消耗量,是落實永續的必然方案;順應人口減少所產生的結構改變,而去做生活、產業等的調適。台灣的特色之一是有很多應變很快的中小型企業,這種應變能力正是永續發展的利器。簡單來講,人的生存是一種適應,當我們掌控到人口變動的趨勢,就應該很快地去試著調適,而不是一味地阻緩人口減少。

1828年英國界定土木工程為「導引大自然的龐大能源為人類所用而帶給人類福祉的藝術…」;在150年之後,他們有了反省,把定義修改成「…能源於保護地球上的眾生及人類和平且永續生存…」。這就是文明。

筆者全程參與會議,沒有看見樂觀的徵兆,但也沒有悲觀,深悟人生的價值在於努力達成人跟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永續共存。


--------------------------------------------------------------------------------


自由時報2006年3月8日星期三
新聞啟示錄
陳凱仁

政經紛擾同時,部分媒體反倒成為攪動社會浮躁與混亂的來源,成為新聞教育話題。

第一則新聞,是爭論經月的終統議題。其中,中國時報頻頻以「不便透露姓名的美國官員」報導美方高層談話,如二月十八日不但在頭版以聳動標題指出「廢統,要承擔全面後果」語帶脅迫,相關新聞報導並指陳,白宮恐將施以強烈報復手段。這樣的新聞處理,以及隨後的發展,很難不讓人懷疑中時是否自陷T.B.Peterson所說的自由報業流弊:「報業所有人以媒體遂行其政經目的,並犧牲反對者的意見。」

第二則新聞,是三月二日蘋果日報的誇大報導師生戀事件,不僅用字遣辭主觀,並刊登涉案師生照片、電腦繪製示意圖,新聞見報後張姓老師即上吊自殺,留下無辜妻小與受害的女學生。令人錯愕的是,這則新聞處理不但違反民主社會無罪推定原則,更漠視人權,成了司法審判者,而非報導者。

第三則新聞是一個對比,三月三日自由時報頭版頭條,以溫馨的「寒門孝子,三姊弟合吃一碗麵,二碗給爸媽」,報導家住南投竹山的魏家七口,全家靠著父親砍孟宗竹為生,母親陷入癌症末期的新聞,內容不但感人,也溫暖了台灣冷漠的人心。

第四則,則是一起「新聞事件」,台灣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與聯合報經營主管座談,直指「聯合報太藍」,政治新聞太多,觀點雷同;林懷民強調,聯合報應該做全台灣人的報紙,應該客觀一點。他也舉例指出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也有立場,但不是這樣做的。當然,林懷民的主張也遭到不同意見者質疑,台灣是言論自由的國家,任何不同主張都可以受到充分尊重,但是林懷民也向聯合報提議,借鏡每周一出刊的「紐時周報」。

事實上,受到廣告收入下滑,發行量減少,年輕讀者閱報習慣改變,印報以及管銷成本增加等因素衝擊,即使紐約時報也在去年九月傳出裁員五百人;但是,即使經營困難,也無損於紐約時報的格局。這可能正是聯合報已逐漸喪失的媒體品味吧。

四則新聞,在新聞系所教室裡,掀起了多種體會與論辯。媒體自省,難道真的只能靠這些未來的新聞人?(作者為大專兼任講師)
--------------------------------------------------------------------------------

新台灣新聞周刊
高科技用水驚人 必須自籌水源?
江妍慧 第519期 2006/3/2

一座液晶面板廠一日用水量達五十萬立方公尺,相當於一百五十萬人一日的用水量,在無大量新水源開發挹注下,將直接對地區供水形成重大壓力。

台灣的降雨量雖然算是相當豐沛,但是因為河川坡陡流急,豐沛的雨量大部分無法留住,加上豐枯水期雨量差異明顯,水資源的開發與調配就相當重要。不過,因國內水庫普遍淤積嚴重,再興建新的水庫難度頗高。而水利署提出的調度計畫,又不足以應付成長快速的高科技用水;因此學者建議,長期產業政策應配合水資源政策規劃,為工業區另尋水源。另外,水費趨向合理化,也有助於水資源的開發並讓需求增加的速度趨緩。

水資源開發 水庫最穩定
台灣近五十年年平均雨量高達二千四百餘公厘,為世界各國平均值的二.五倍,堪稱世界上雨量豐沛的地區之一。但因地狹人稠,加上地形影響,大部分雨水無法留住,平均每人每年分配雨量僅約三千九百餘立方公尺,低於世界平均值的五分之一。

且台灣雖然雨量豐沛,但是豐枯水期雨量差異極大,豐水期不僅不虞匱乏,大雨宣洩不及還常釀成災害,而枯水期時每有乾旱必逢災害;西部地區愈往南,豐枯水期雨量分配愈不均。同時,平均每十年將出現一次乾旱,二至三年出現一次小旱,水文現象的不穩定性極高。

在台灣水文條件不佳下,水的調配就相當重要。台灣自來水公司董事長徐享崑指出,以台灣自來水公司每年處理的水量為例,有四九%是來自於水庫水,水庫為最穩定的水源。目前台灣擁有二十座水庫,總有效容量約為二十億噸。而為調節水源需要,水庫每年卻需供應約四十四億噸水量,平均一座水庫每年運用次數需超過二次以上才能滿足需求,北部石門水庫甚至超過四次,因此現階段水庫仍是台灣主要的水資源調配供給的設施。

然而,台灣位處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先天地質條件不良,加上河川坡陡流急,每逢颱風豪雨期間,常造成水庫集水區水土災害;近年更由於人為過度開發,改變水庫集水區原有地形、地貌與水文環境等,更加劇水庫淤積與優養化問題,使水庫逐漸喪失其原有功能。加上目前民眾環保意識高張,興建水庫的阻力日益增大,事實上,目前適合的興建地點也不多,因此水資源開發的難度也逐漸提高。且在最近十年的兩次較嚴重乾旱中(一九九二年至一九九三年,以及二○○二年至二○○三年),主要是靠農業休耕移用灌溉用水與民生工業用水短暫限水度過,也付出頗高的經濟與社會成本(包括農業休耕補償、工業減產與人民生活不便)。

產業需求高 供水缺口大
在二○○四年敏督利與艾莉颱風肆虐、造成桃園地區缺水事件後,水利署已針對水源系統應變力不足的癥結點,提出「近程水資源開發與管網改善計畫」,也參照台灣各地水資源運用狀況,研擬出「區域水資源調度機制」,推動建置全台灣與北、中、南各區水源調度營運管理系統,配合各區水文、供水、用水、水資源設施及輸配水系統等相關資訊,建立完整資料庫,建置資訊及時傳送與通報等系統。並辦理分區及跨區聯絡供水工程計畫、地表與地下水源涵養補助與聯合運用,以及擴建淨水場與彈性運用農業灌溉用水等。

然而,不僅供給面掌握難度高,需求面也持續增加。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教授周乃昉指出,雖然近年生活用水僅隨人口穩定成長,但在高科技產業製程愈趨精密複雜之下,所需水量因此大幅提升,例如一座液晶面板廠一日用水量可達五十萬立方公尺,相當於一百五十萬人一日的用水量,在無大量新水源開發挹注下,直接對地區供水形成重大壓力;也就是說,水資源政策與產業政策也息息相關。

但水利署提出的水資源的調度措施,在各地都有規劃新興工業區的計畫下,仍嫌不足。目前各地規劃中的新興工業區,都面臨無可靠水源的窘境,在防旱策略上,新舊工業用水均紛紛尋求移用農業用水;但這並非長遠的辦法,許多國家規定,工業區的開發計畫要自籌用水,至少要有一定比例使用循環回收水,甚至使用海水淡化。雖然成本較高,甚至會影響短期內的經濟成長,但從永續的觀點來看,則是相當值得;因為以台灣的地理條件,要支持高耗水高耗能產業相當困難。當然,這是長期下產業政策該努力的方向,而現階段,產業政策應該配合地區水源的可開發利用量規劃設置工業區。

水費不合理 水源難永續
另外,要穩定水的供應量與品質,水費必須趨向合理化。台大土木工程系教授楊德良指出,台灣目前的水費為每度(立方公尺)九.五元,與世界其他水資源供需情勢類似的國家相比,相對偏低。而台灣自來水公司的單位給水成本每度為十.九四元,台北市自來水處則為七.四七元,還不包括水源開發與水源環境生態成本;台北縣副縣長、也是台大土木工程系教授的李鴻源更指出,若將開發水庫的成本也計入,則每度水的成本高達三十多元,這也造成許多水源開發、淨水、輸水管的汰換更新不易,水源環境生態無法好好保育。

況且,這樣的低水價,等於是長期補貼用水大戶,並不符社會公義;也會導致民眾普遍不珍惜水資源,造成台灣單位人口每日用水量遠遠超越歐美、日本等先進國家,等同間接鼓勵浪費。水費適度提高,一方面不僅可以以價制量,有效達到節約用水的目的,降低需求的成長速度,一方面減少新水源開發的壓力,有助於降低供給面的不確定性。

--------------------------------------------------------------------------------

2006.03.08  中國時報
居留旅遊風 吹向休閒農業
陳惠芳/花蓮報導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七日邀農委會企劃科長胡忠一,以「農委會推動Long stay示範計畫辦理現況與展望」,說明推動這項國外居留型休閒旅遊示範計畫重點及執行現況,聽講者踴躍。

演講邀請花蓮宜蘭兩縣農會總幹事參加,會中介紹地方休閒產業的新方向新契機外,並藉此討論交換意見,做為推動地方休閒農業,振興農村經濟的參考。

胡忠一指出,21世紀全球化時代來臨,國與國之間的交流頻繁,休閒產業被認為是領導時代的產業之一。加上已開發國家高齡化社會已逐漸成型,「Long stay─國外居留型休閒旅遊」,這種既非短期旅行,也非移民的旅遊方式,漸受重視與流行。

Long stay在歐美國家已有多年的發展歷史,近年隔鄰的日本銀髮族旅遊市場正急速擴展,預估到2007年左右,日本將湧現700萬至1000萬戰後嬰兒潮世代的退休人潮,屆時可望帶來50兆至60兆日元的退休金市場。
胡忠一強調,推動休閒農業是當前我國重要農業政策之一,更要把握機會積極推動Long stay,可與農村休閒旅遊結合,不但可以刺激活絡農村相關產業,更可賺取外匯,活化農村經濟。

胡忠一也說,根據日本專家及其駐外單位對國外長宿休閒考察結果,認為台灣具有發展成為日本銀髮族長宿休閒重要據點的條件。因為台灣鄰近日本,景觀多元化,人文色彩豐富,氣候適宜居住,加以台灣人民普遍親日,語言障礙小,治安良好,國民教育水準高,飲食習慣及所應用的食材差異不大,醫療資源及交通建設等條件均佳,若推動Long stay,其利基不可忽視。

而台灣東部好山好水無汙染,優質的空氣及飲水品質,悠閒自在的鄉村生活等,較其他縣市具有優勢,值得考慮推動Long stay的可行性。
台灣新聞
社區新聞
美國新聞
國際新聞
中國新聞
財經新聞
體育新聞
科技新聞
評論專欄
健康新聞
 新聞投稿
番薯籐
台灣聯通網
台灣日報
自由時報
綠色和平電台
ETaiwan News
大愛電視台
台灣教授協會
鯨魚網站
大紀元
台視 TTV
玉山網路電視台
美國之音
太平洋周報
多維時報
更生日報
中央通訊社
Taiwan Headline
星島日報
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
三立國際台
宏觀電視
台灣新浪網
民視新聞台
 台北時報
東森新聞報
南方快報
Yahoo奇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