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網> 台灣新聞>陳師孟彈劾法官除垢!堪憂
陳師孟彈劾法官除垢!堪憂

[民報時事專欄]

[2017-03-30 05:12:08]

 

范姜提昂
監委被提名人陳師孟提出掃除「司法敗類」的彈劾除垢計畫,方向正確,但能否圓夢,難說!圖/郭文宏

監委被提名人陳師孟,說要「廢物利用」監察院,彈劾辦綠不辦藍法官,基本合乎司革民意,問題是我國彈劾制度不中不西,怪胎,陳師孟能否圓夢?難說。

現行體制建立在孫文理論基礎上,孫文非史家,對御史的好印象可能來自民間戲劇,百姓喊冤、七省巡按打貪除惡之類的故事。事實上,御史品階很低,第一線御史不過七、八品,卻以「皇室看門狗」之姿,下可糾舉百官,上可彈劾宰相,官小權大,往往成為政爭打手;證諸近年政爭,監委常淪為政黨打手,正是孫文彈劾權「設計原型」之本質。

這個原型概念可從1906年,東京《民報》創刊周年的孫文演說看出端倪,孫文說:美國糾察權歸議院掌握,往往「挾制行政機關」變成「議院專制」;除非雄才大略如林肯之大總統,才能達到「行政獨立之目的」。

孫文繼承帝制思維,怕彈劾削弱行政權,有夠銹抖!

行政獨立?很奇怪,行政權掌控在皇帝手裡,有甚麼獨立問題?孫文還說古中國監察權是獨立的,才怪!說穿了,為皇帝監控百官,是看門狗!何來獨立?看看三民主義第六講,其實他了解三權分立,但中國積弱,他更在意中國要強大,反嫌三權分立削弱行政權,他要「萬能政府」。

看看「權能區分」理論之荒謬:人民有選舉、罷免、創制、複決四權,全部由國民大會間接行使,叫「政權」;政府是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五權一把抓,叫「治權」,落實到憲政體制就是「五院」。禮貌暫擺一邊,有夠銹抖!

這意味,雖然孫文標舉民權主義,卻繼承帝制思維,是中國特色民權主義:人民四權間接行使就好,政府卻擁有五權,還揚言政府要萬能,完全反映當時的孫文處境:空有聲望,卻無實權,又心急救國,於是潛意識的權力飢渴!

當然,制憲過程經過黨派角力的平衡結果,出爐的體制並非孫文理論全貌;問題是經過列寧式黨國體制運作,國民黨事實掌控政府五權;彈劾機制經過多次調整,本質終究還是回到孫文本意,一再被譏,淪為打手!

因此,從歷史角度看,陳師孟彈劾除垢之宏圖,堪憂;不只憂孫文荒謬,還憂依據現行體制,彈劾半天,最後還是移送司法院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試想,公懲會一群「法官」審理「彈劾法官」案,依官場文化傳統,能不聯想官官相護?難。

彈劾是政治審判!民意機關代表人民vs.行政司法機關

最近韓國彈劾總統也是回到司法審判。單一國會或許只能這樣,但第一、韓國司法,人民信賴,我們呢?唉!第二、有太多先進事實證明,兩院制才能落實歐洲啟蒙運動以來的理想民主。

英美兩院制的彈劾定位明確,是三權分立之下「立法權」制衡「行政及司法權」的機制;不可能、也不應該由司法判決。不過,彈劾的形式基本上也是一種審判,在描述程序時,也會動用「起訴」、「判決」司法用語。美國為例:眾議院擔任檢察官角色,負責「起訴」,由相關委員會提出「彈劾條款」(Articles of Impeachment),眾議院簡單多數通過後,移送參議院。

參議院擔任陪審團角色;若彈劾總統,則由聯邦首席大法官主持——只主持,不介入有罪無罪判決。每項指控均須三分之二以上通過方能定罪。被定罪者喪失公職資格並解除職務,甚至禁止再任公職之權利。

重點來了,司法審判之外,中世紀英國為何發展出彈劾?重點就在彈劾的終局處分就是解除職務,為何解除職務?因為有必要彈劾的對象,是位高權重的大官或獨立行使職權的法官,若涉違法,可能阻礙司法,須先解職,俾便司法審理。可見西方彈劾概念很清楚,是政治審判,當然該由民意機關發動,也該由民意機關定罪(政策嚴重謬誤亦可彈劾),定罪結果就是解職,以便後續司法懲戒。

彈劾半天又由司法審判,法官審法官,陳師孟除垢堪憂!

反觀我國,監察院只擔任美國眾議院的起訴角色,且大小公務員均可彈劾;成案之後的審理,則送三個終審法院之一的司法院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判決。重點是,又回到司法體系!違背政治審判本質。陳師孟彈劾法官,最後由人民不信任的法官們審判,會不會又落入黨國餘孽之手?堪虞。

不過無論如何,陳師孟把矛頭指向法官,正確!與美國經驗相符,從1789年行憲以來,美國聯邦總共17件彈劾案例,被彈劾者,參議員1件,總統2件,國防部長1件,其餘13件都是法官,高達四分之三。

這個數據凸顯我國「彈劾」與「懲戒」相結合,極不當!懲戒是行政權領導統御的工具,監察院對大小官員都彈劾,根本違反「掃除審判大官法官之障礙」的重要本質,甚至演變成「專打蒼蠅」的萬年之譏。何況國會有「不信任投票」機制後,西方少用彈劾。

總之,從孫文理論之謬,到實務之浮誇,都證明監察院該廢!陳師孟的彈劾除垢計畫,雖存變數,但方向正確,值得鼓勵;即便不順,也更證明監察院沒用。


台灣新聞
社區新聞
美國新聞
國際新聞
中國新聞
財經新聞
體育新聞
科技新聞
評論專欄
健康新聞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