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影音網>千楓台灣_民報正式出刊了_缺鄉訊記者
千楓台灣_民報正式出刊了_缺鄉訊記者

[原著]

[LATWTV Formosa ]於2014-04-18 12:04:32上傳[]

 


第1節




編按:2013年3月23日,民報200餘位發起人曾通過一份共同聲明,把為什麼要籌辦民報的想法與做法形諸於文字;經過一年,民報確定籌組運轉,正式投入台灣媒體市場。而這次,民報再進一步闡明籌辦這個媒體的願景與期望,因此,便有了這篇「台灣有夢 重返光榮」發刊辭的出現。這篇發刊辭,係由台灣首任駐WTO代表、財政部顏慶章前部長起草而成。

目睹現在的臺灣,容或不同角度有著差異的觀察。但經濟動能的遲緩、人民幸福的欠缺、國家主權的危殆、以及自信認同的飄搖,都是絕大多數國人備感焦慮又百般無奈的所在。置身於如此的情境,禁不住回想英國狄更斯(Charles Dickens),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的名著「雙城記」(A Tale of Two Cities),有著沉痛的相同吶喊:「那是最美好的時代,那是最糟糕的時代;那是智慧的年頭,那是愚昧的年頭;那是信仰的時期,那是懷疑的時期;那是光明的季節,那是黑暗的季節;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們全都在直奔天堂,我們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

回顧不久的過去,臺灣曾經是舉世艷羨的經濟奇蹟,我們還被稱譽為亞洲四小龍之首。如今由於經濟成長的停滯,導致國民平均所得倒退了十六年,臺灣失去了往日的榮耀。不僅淪落為亞洲四小龍之末,許多東亞國家經濟發展的力道,也讓我們瞠目結舌!

在政治領域,緣起於許多民主先進的堅持理想,不畏懼威權甚至奮力抗拒獨裁的白色恐怖,終能催化出一九八○年代台灣的漸進民主化,造就國際讚譽的「寧靜革命」。但近年來台灣呈現民主人權的倒退,電話的氾濫監聽,司法裁判的悖離法理或社會常情,不僅搖撼著法治的磐石及民眾的信心,連法律學子與法學碩彥也備感挫折。

在文化層面,我們也無助地失去了自信與認同,台灣海洋文化連結全球多樣文化的特質,被迫褪盡璀璨活潑的光芒,而僵硬崁入封建中國的窠臼。此外,新聞自由度的世界評比,台灣也大幅度的退步。

總之,仿若狄更斯的描述,我們似乎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一切有如充滿著愚昧、懷疑、黑暗與失望的最糟糕時代,這難道是當前臺灣子民的唯一選擇嗎?

一八九四年滿清因甲午戰敗而割讓台灣與日本,相傳負責談判的李鴻章,曾經如此形容台灣:「鳥不語,花不香,男無情,女無義,瘴癘之地,割之可也。」一九四五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的戰敗,接續國民黨政府山崩瓦解於中國共產黨,於是有一九四九年的「轉進」台灣。台灣這兩段歷史鄭重昭告我們:歷史雖已是我們所無可改寫,但應不容許稍加淡忘。畢竟遺忘過去的人們,不僅沒有了現在,也將失去了未來。吾人須知,任何國家包括台灣在內,國家未來的前途就是決定於現在。這是台灣子民所無可迴避的責任,您我必須此刻為台灣的未來作出選擇!

當我們面對重大事件緘默的那一天,我們的人生就已經結束。

際此決定臺灣未來的關鍵時刻,面對上述諸多的挑戰與紛擾,我們應當如何自處? 美國偉大人權鬥士馬丁·路德·金恩強調:「對一個人的終極評量,不在於他舒適與平順的處境,而是他如何面對挑戰與紛擾的時刻。」(The ultimate measure of a man is not where he stands in moments of comfort and convenience, but where he stands at times of challenge and controversy. )馬丁·路德·金恩所稱的:「一個人」,擴而充之可為:「一群人」,甚至是:「一個國家的子民」。他甚至振聾發聵的訓示:「當我們面對重大事件緘默的那一天,我們的人生就已經結束。」(Our lives begin to end the day we become silent about things that matter. )

「民報」發起人陳永興醫師基於台灣醫界關懷社會醫人醫國的情操,經由長達一年多的苦心思索,及六次發起人會議的相互感召,尤其是獲得眾多股東的集腋成裘,正式開啟「民報」網路電子報的發行。「民報」這個名稱及字型,源自於一九二三年由林獻堂、蔣渭水、蔡惠如、蔡培火及林呈祿等台灣先進,創刊於日本東京,嗣於一九二七年返回台灣刊行。當時被稱譽為「台灣人唯一的言論機關」。

陳永興醫師邀集二百多位熱愛台灣這塊土地的發起人與股東們,決定燃起薪火相傳九十年前台灣先民的未竟志業,決定使用相同的名稱及字型,用以彰顯傳承台灣先民的主體理念,而「民」的書寫,九十年前所呈現以民為主與人民出頭天的深邃意涵,也是今後「民報」由衷秉持的目標與信念!

藉由一開頭所指出,當前台灣眾多人民的焦慮。「民報」要分享與讀者的主要內涵,將會包括:財經、國際、文化、社會及政治等層面的議題。「民報」編輯所奉行的基本規律,是絕無政黨立場的些許偏執,唯有台灣主體的永恆信念。從而「民報」不容許任何政黨人士干擾編輯內涵,我們將信守這項莊嚴的承諾,完整提供讀者台灣主體信念的資訊。

頌揚這一天、頌揚這一刻!

「民報」全體發起人、股東暨工作團隊,都深刻認知這項工作的艱鉅挑戰。但我們藉由共同夢想的驅策,不願屈從狄更斯上述沉痛的吶喊,而要朝向充滿希望的期待。深信諸位讀者支持與指教的「民報」,終能實現有如一九六三年八月二十八日,馬丁·路德·金恩為世人所傳頌不已的演講:「我有一個夢!」(I Have a Dream.)

他如此祈求:「我有個夢想,我四個小孩將有一天活在一個國家,是他們的品德內涵而非膚色被用以評斷。」(I have a dream that my four little children will one day live in a nation where they will not be judged by the color of their skin, but by the content of their character.)「民報」將與諸位讀者心手相連,矢志藉由言論的力量,共同追逐如此的夢想:不僅重返台灣經濟、政治及文化等層面的往日驕傲,在網路無疆界的情境,讓全球華人以台灣為榮,也期盼中國以台灣為榜樣,好好善待在中國的人民。畢竟人民當家作主,是普世最不可或缺的價值,也才是中國與台灣培養互信的最佳憑藉!

諸位讀者們,相對於狄更斯「雙城記」的悲憤與無助,貝多芬「費理里奧」(Fidelio)的歌劇,也是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則洋溢著掙脫桎梏的堅毅與無懼。無辜被囚禁的人群,仿若今天您我的焦慮與無奈。但堅毅與無懼終將獲得勝利,世界所有偉大的歷史也都是如此而締造。貝多芬音樂揚起恢復自由的齊聲歡唱:「頌揚這一天、頌揚這一刻!」(Hail to the day, hail to the hour! )諸位讀者們,您我有個夢想的共同驅策下,讓我們開始倒數美妙時日的到來!

Advertisements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