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台灣深海挖出“取之不盡”永恆電力,海洋溫差發電計劃
VIDEO
三位女性正在改變台灣Three Taiwanese women have shaken the world!
VIDEO
✨✨✨✨✨
※※
海外台灣⼈社團聯合聲明
聲援沈伯洋委員 捍衛台灣⺠主 拒絕中國恐嚇與滲透
近⽇,中國官⽅媒體及其宣傳系統,對台灣⽴法委員沈伯洋(Puma)發動⼀連串惡意的威脅與抹⿊攻擊, 企圖讓他噤聲,並恐嚇所有勇於捍衛台灣⺠主的⼈。這不僅是對⼀位⽴法委員的攻 擊,更是對台灣的⺠主、尊嚴與⾃由的公然挑釁。
全美台灣同鄉會(TAA-USA)以及全球海外台灣⼈社團⼀致發 聲。我們嚴厲譴責中國政府以恐嚇與謊⾔作為政治武器的卑劣⾏徑。 我們堅定聲援沈伯洋委員這位勇於揭露滲透、捍衛真相的⺠主⾾⼠。我們鄭重承諾:台灣⼈永遠不會向威權惡勢⼒低頭。
我們呼籲所有⺠主國家:不要再保持沉默。捍衛台灣,就是捍衛全球⺠主的最前線。
台灣⼈絕不退縮,海外台灣⼈也將並肩⽽⽴,⽤更⼤的聲⾳告訴世界: 沈委員不孤單,台灣不孤單,真理不沉默,⾃由永不屈服!
JOINT STATEMENT BY THE OVERSEAS TAIWANESE COMMUNITIES
We Stand with Legislator Shen,Pao-Yang (Puma) in Defending Taiwan’s Democracy Against China’s Intimidation
In recent days, Chinese state-controlled media and its propaganda apparatus have launched a series of malicious threats and defamation campaigns against Legislator Pao-Yang (Puma) Shen— seeking to silence him and intimidate all who dare to defend Taiwan’s democracy. This is not merely an attack on one legislator; it is a blatant provocation against Taiwan’s democracy, dignity, and freedom.
The Taiwanese American Association (TAA-USA) and overseas Taiwanese communities around the world speak with one voice. We strongly condemn the Chinese Government’s despicable use of intimidation and lies as political weapons. We stand firmly with Legislator Shen — a courageous defender of democracy who exposes infiltration and upholds the truth. We solemnly pledge that the people of Taiwan will never bow to authoritarian oppression.
We call upon all democratic nations: Do not remain silent. To defend Taiwan is to defend the front line of global democracy.
The people of Taiwan will never retreat, and overseas Taiwanese will stand shoulder to shoulder in solidarity —to tell the world, loud and clear: Puma Shen is not alone. Taiwan is not alone. Truth will not be silenced. Freedom will never yield!
※※
✨✨✨✨✨
✨✨✨✨✨
※※
台灣駐德謝志偉大使精妙犀利好文!「自己生病,要別人吃藥?」
韓院長此言差矣!
真實的狀況是:
台灣不是生了病,
而是被下了毒!
被中共下了毒,
而且是劇毒,叫作:
「台灣問題內政化!」
只要把台灣人的聲音
鎖在這個小島裏,
外界就無從聲援、支持
台灣。
此毒若見效,最後,中共關門打狗,虐死台灣即易如反掌。
這就是為什麼,
蔡前總統來柏林演講,告訴德國人、歐洲人為什麼台灣重要,世界為何要珍惜台灣、保護台灣。
這就是為什麼,
蕭副總統來布魯塞爾,踏上國際舞台,讓世界聽到台灣人勇敢的聲音、看到台灣人的堅靭表現!
這就是為什麼沈伯洋立委要來柏林進德國國會作證中國對台灣所發動的種種令人髪指又憤慨的攻擊及威脅!
這就是為什麼,吳志中次長繼蕭副總統之後,今天現身布魯塞爾的原因!
所以,台灣不是生病了,而是被下毒了!
於此,關鍵的問題是:
「外人」如何能下毒?
「內人」 當然是關鍵!
看看毒死武大郎的,不正是自己最親的人 - 老婆。
看看潘金蓮是如何聯手西門慶 - 也可叫「西台灣」 - 弄死忠厚老實的武大郎的。
所以這劇情套在台海叫:
姦夫毒親夫,
解放當解藥。
沒錯,正常情況下,一張桌子是有四隻腳。
但是潘金蓮和西門慶在王婆家吃酒的那張桌子卻有八隻腳:
四隻桌腳間還有潘金蓮及西門慶在互相「勾搭」的四隻腳。
然後,西門慶以箸掉桌下為由,彎腰伸手順著三寸金蓮摸上去。。。
此「潘金蓮」實「攀金蓮」也。
準此,自由民主台灣要抵專制獨裁中國之外侮,就得先防內賊。
而院長的回覆正好透露了,誰是內賊。
台灣人當慣了忠厚老實的武大郎,如今不能再繼續儍儍的當肉鬆,要改成當武松!
沈伯洋正是拒絕當肉鬆的武松,所以才會被他們聯手攻擊。
每個台灣人都是沈伯洋,
台灣才有救!
***
若有人要說,拿女性潘金蓮壂腳,不公平(政治不正確),那我不爭辯。
※※
✨✨✨✨✨
✨✨✨✨✨
※※
《台北小吃興衰史》
記得民國50多年左右,師範大學附近的牛肉麵由2.5元一碗,漲價到4元一碗,引起全校師生拒吃,鬧過好一陣子。最後降價到3.5元一碗,爭議才漸平息。
台北食事/ 林野(温德生~H150班)
台灣的經濟還沒起飛的五六十年代,軍公教的待遇菲薄,有能力上館子的人不多,學生更不用講,在路邊攤吃一碗乾麵,切一碟豆干,或吃滷肉飯加個蛋,也感到十分滿足。
以前信義路從安東街口到東門都是違章建築,在那裡可以買到包子、饅頭、蔥油餅之類的北方麵食,「覓食族」的學生往往下課後到龍泉街(今師大路)吃牛肉麵,那些麵攤的碗公超大,麵多湯更多,光是喝湯也會吃飽,如今一家名叫「大碗公」的老店還活着。想吃宵夜的人可越過中正橋的縣界到頂溪,「永和」和「四海」的豆漿店都是開到天亮。
談起牛肉麵,以前鄭州路口,鐵路醫院的周邊都是平價牛肉麵的集中地,升斗小民趨之若鶩,是「小黃」司機的最愛。最初台北的清真黃牛肉麵分佈在開封街和漢口街一帶,所謂「清真」指嚴格遵照伊斯蘭的教規屠宰得來的牛肉,宰殺前必須先誦一段「可蘭經」,屠夫必須是回教徒,這些店的牆上都會懸掛回文的鏡框,表示絕對「清真」不假。
台灣早期的牛肉麵一概為外省麵,清真黃牛肉麵煮的方式為清燉,傳自甘肅的回族人民;至於紅燒牛肉麵則發跡於岡山眷村的四川人家,因岡山盛產辣椒豆瓣醬,自然成為調味聖品,因此麵店的招牌都註明「川味」。這兩種麵食皆採用手工白麵條,刀削的也有,風味各有千秋,碗裡放的都是肉塊,不像鄰近國防部的桃源街牛肉麵,祇是單薄的肉片,不過它是免費供應酸菜的創始店。
同一時期,一位退伍老兵在永康公園附近擺攤,不久創出了口味。2005年起,台北市政府年年舉辦「國際牛肉麵節」的評比活動,永康街的牛肉麵多次得獎,博得「牛肉麵街」的聲名,主辦單位也給了這種大眾麵食取了一個標準譯名「New Row Mian」。以前牛肉麵算是「高檔」外食,祇有和女朋友約會時纔捨得去吃,平時多是叫碗便宜的湯麵充飢而已。
至於其他的麵食,小南門是福州傻瓜乾麵的發源地,後來,弘道國中和國家圖書館對面的大片違建也興起這種小吃,直到一場午夜大火,居民和麵攤被迫遷離。總統府後面一度賣搶鍋麵,乃將麵條和配料丟進鍋子裡一起用大火煮,最適合冬天吃。仁愛路巷子裡的老張擔擔麵也是老字號,乾麵撒上花生粉是一絕,粉蒸排骨和肥腸是該店的招牌小點。
若是有特色的麵館,不可錯過離光華商場不遠,八德路一段巷弄裡的「老德記」和「銀記」,這兩家店都是主打炸醬麵,可選手工拉麵或刀削麵,口感不錯,這兩家店的牆壁都掛滿民國軍政名人的照片,冠蓋雲集,很有看頭,蔣公銅像和國旗也變成室內外的裝飾藝術,是全國少見能破除禁忌,供奉老蔣頭像的食堂。
剛來台灣時對餃子很感興趣,因為出生在香港從未看過,記得火車站前方(今新光三越)的空地有幾家鐵棚搭建的水餃店,第一次去吃是父親的朋友請客,水餃湯是免費,桌上擺着一碟蒜頭,為什麼要配生蒜頭?長輩說可以提味和驅寒,有夠奇怪!老饕們都知道藏身林森南路巷內,超有人氣的「龍門客棧」,木造的房子頗有胡金銓武打電影的俠情,它原位在仁愛路轉角東和禪寺的鐘樓後方,搬遷後依然匯聚江湖食客,總是生意興隆。
如果到「鼎泰豐」排隊吃小籠湯包,還不如去品嚐庶民化的「杭州小館」。它立足東門已四十多年,以皮薄多汁,遠近馳名,它的清蒸高麗菜也是其中的美食。從杭州南路走向忠孝東路一段,華山市場的二樓有一家名氣很大的「阜杭豆漿」,是幾年前纔曉得的,曾經被「米其林」推薦為台北必吃的早餐,不過想吃得有點耐性,排隊逾一小時是很正常的事,那裡賣的厚餅夾蛋一直最受歡迎。
隨着眷村的消失,三、四年級的人不由懷念吃過的私房菜,可惜目前台北市剩下的已寥寥無幾。靠近長庚醫院的「二空小館」是從台南遷徙來的,滿屋子留下食客的簽名;市民大道四段的「陸光小館」以醒目的國徽為招牌,地方不大,人多時需要併桌;台視後頭的「村子口」貼有反共抗俄標語和播放軍歌,這些館子的顧客多是退伍軍人,前來用餐是為了找回那種熟悉的感覺。
廣東人和朋友見面多選擇港式飲茶,以前西門町最早的是1958年創業的馬來亞粵菜餐廳,現在祇剩下元老級的「金獅大酒樓」仍堅持傳統的推車賣點。自從發現南勢角的華新街,喫茶談天就轉移到那裡的「祥鈺茶樓」,這條街又稱「南洋觀光美食街」,1960年代因緬甸排華,許多華僑回到中和定居,整條街盡是東南亞的異國飲食,價格相當合理,每年4月的潑水節也在此封街舉行,泰勞趨之若鶩,熱鬧非凡。
2018年底,中山堂對面有65年歷史的「隆記菜飯」忽宣告熄燈,許多老顧客趕在歇業前作最後的回味。五、六十年代一些知名的中餐館相繼被人遺忘,包括衡陽路上的「三六九」(蘇杭點心)和「陶然飯店」(潮州菜),沅陵街的「新陶芳」(客家菜),延平南路的「山西晉記」(貓耳麵、涮羊肉),以及復興橋下的「天橋飯店」(客家菜)。2019年2月,東區營運達40年,風光一時的江浙菜餐廳「永福樓」也在租金上漲的壓力下不得不揮淚打烊。
自從軍公教年金縮水,退休生活不敢再錦衣玉食,而是縮衣節食,上館子講求經濟實惠,以量制價,不至於浪費。有些機關的福利餐廳晚間對外營業,恰如其分,像是和平東路一段台電的「勵志餐廳」,以東北酸白菜火鍋遠近馳名;圓山中央廣播電台地下室的「永寶餐廳」,以山東燒雞主打招牌菜,這些寶地日久就成為三兩好友敘舊的場所。
台北的飯館食肆,故事已不多,曾是一段歲月的回憶,也是我輩茶餘飯後的話題。
💝 轉 載:懷舊篇
蒙古沒有「蒙古烤肉」,臺灣才有;正如福州並無「福州麵」,臺灣才有;四川也沒有「川味紅燒牛肉麵」,臺灣才有。那是臺灣餐飲業者所發明,是他們的創意和想像力。
這種烤肉其實不算烤,而是炒。師傅用特製長筷,在大鐵盤上爆炒各種肉品、蔬菜和十幾種佐料,白煙和香氣轟竄,眼看他的長筷快意橫掃,鐵盤上成熟的烤肉排隊般,準確無誤地落入盤中,姿態、技巧都有著武俠角色的身手。
臺灣的「蒙古烤肉」是相聲演員吳兆南所創。一甲子以前,吳兆南與幾個退休老兵在螢橋旁、同安街底,創立「烤肉香」,是臺灣蒙古烤肉的發源地。他手繪大烤盤,請工匠打造一個直徑約雙手張開長度的圓鐵盤,這項創舉濫觴了蒙古烤肉的烹具。此外,也多元化肉品、配料和醬料,牛、羊、雞、豬、鹿、羊肉閱兵般陳列在菜檯上,供食客自取;再自選蔬菜,淋上醬油、麻油、大蒜、辣椒、檸檬汁、鳳梨等十餘種配料,從此開啟了「蒙古烤肉」元年。
那是一九五一年。吳兆南接受訪談時追憶,蒙古烤肉的確是他的創作:起初在淡水河邊螢橋旁開茶棚,賣烤肉營生,本想立號「北京烤肉」,惟恐聽起來像匪諜;叫「北平」也不妥,乾脆起名「蒙古」,離北京愈遠愈安全。
當時臺灣猶處於風聲鶴唳的氛圍,不能公然想家;這一年,槍斃了好幾個「匪諜」;省府第一次宣布徵兵令;美國國防部派遣軍事顧問團開始在臺北辦事;這一年,水產試驗所大力推廣吳郭魚養殖;臺灣發生強烈地震……
剛開始,每種肉都賣三塊錢,論盤計價,結果沒人上門,乾脆改成一美元(約當時新臺幣三十四元)吃到飽,一舉打開臺北烤肉市場,也成為最早的一價吃到飽餐廳。
鼎盛時,達官顯要、外國使節多上門訪食,河堤旁停滿各式禮車,食客走過草地間的石階,月色下波光旁大啖烤肉;他們還養一隻狗叫「哈利」,負責叼著燈籠,領客人入席。後來第一飯店徐三老闆,請他移至飯店頂樓開業,那是當時全臺最高的大樓,高十層,由明星李麗華剪綵,一開張就紅火,深夜更有人盛裝打扮,搭電梯上樓看夜景,還成為觀光手冊上的臺北景點。
蒙古烤肉發端迄今,都是一價吃到飽的形式,極盛時期,臺北就有三十幾家蒙古烤肉店,現在僅剩個位數,知名老店如「唐宮蒙古烤肉餐廳」「涮八方蒙古烤肉」「成吉思汗蒙古烤肉」,仍是我愛去的地方。
蒙古烤肉和相聲在臺灣,幾乎是同步發展。螢橋除了賣蒙古烤肉,也是相聲的起點,當今元大集團總裁馬志玲的父親馬繼良開設螢橋樂園,起初演話劇,票房冷清,遂找吳兆南來說相聲;一個月後,吳兆南記憶中三十個段目全說完了,掛榜招賢,就有了陳逸安、魏龍豪加入;後來上廣播電臺,乃開啟「上臺一鞠躬」的相聲年代。
吳兆南的相聲藝術已形成五、六○年代臺灣人的集體記憶,給肅殺的社會平添幽默感,用他的鄉音書寫臺灣相聲史。
臺灣餐飲業者的想像力還包括經營方式:蒙古烤肉總是結合了酸菜白肉火鍋,大概他們覺得蒙古和東北都很遙遠,一個位於北方,一個在東北,差不多啦,遂攪和在一起了。
「唐宮」三十多年來幾乎天天客滿,炳惠決定應聘聖地牙哥加州大學任教時,我們一起去唐宮吃蒙古烤肉、酸白菜火鍋,搭配每天現揉烘烤的獨門燒餅,痛飲金門高粱酒;我喜歡餐廳裏人聲比火鍋更鼎沸,掩飾了一些離愁。長女珊珊留學倫敦前,我們也曾在「涮八方」吃蒙古烤肉、酸菜白肉火鍋。為什麼人生有那麼多離別?
蒙古烤肉是一種熱騰騰的隱喻,是臺灣外省族群的味覺家園(Home),是一個北京人在異鄉的烤肉想像,創造出子虛烏有的家園烤肉,裏面是離散(Diaspora)故事。他所創造的蒙古烤肉,並非真實的北京烤肉,而是拼湊記憶之後,炮製出一種象徵的、重建的意義上的烤肉,一種詩性想像,呈現時間錯疊的家園滋味。
吳兆南是北京人,一九四九年來臺,一九五二年起以相聲為專職,一九七三年移民美國。個人漂泊總糾結著民族苦難,感受到反遺忘的意志,和文化臍帶斷血後的焦慮,通過食物的烹製,補強塌陷的文化地基,重建文化家園。
烤肉如此,相聲亦然。在母語失聲的時空中,用味蕾和鄉音撫慰個人的孤獨與蒼涼。
此文讓我想起許許多多「外來政權」與「國民黨人」在臺灣建構的新文化。
永和豆漿也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大陸改革開放前,沒見過有哪家早餐店把豆漿,燒餅,油條,包子集中一道銷售。如今這類早餐店在全國遍地開花,卻是受了「臺灣文化」的影響,而這種文化不也是源自大陸,源自國民黨老兵?
有趣的是,自李登輝以來,這些「外來文化」都變成了「新臺灣人」的文化;但日本料理,依舊是神聖不可動搖的日本料理。
回味臺灣獨門料理:
蒙古烤肉
( 給失根的我們這一代 )
親爱的親友們請細讀和回味最後一段,那是你我成長的過去和面臨蒼茫的未來,失根和無根的遊子們!
※※
✨✨✨✨✨
✨✨✨✨✨
※※
輔大校長楊敦和所寫的這篇好文,值得細讀珍藏。(文 2023 07 18)
《怎樣減少病痛,過得健康愉快?》
我從55歲退休到今年94歲,已快40年了,這些年來我身體一直很好。是怎樣做到的呢?
1、知識就是健康最好的保障,醫生就是自己。
人的健康由三個方面的因素形成:
第一遺傳佔三分之一,
第二是鍛鍊和養生,
第三是生活習慣。 例如:抽煙喝酒熬夜都會損害健康。
人到70歲以後,才正是老年。老人一定要注意學習吸收醫學保健知識。
此外,要全面瞭解自己身體狀況!綜合分析自己的問題是什麼?摸索其中的規律,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與措施。
有些老人沒有自己的健康主張,動不動就看醫生,亂吃藥。其實醫生也是聽你陳述、下藥。再說,各科醫生也只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無法對症下藥、掌握你的全面情況。所以要靠自己,而不要盲目依靠醫生。
俗話說:「久病成良醫」,我的體會是,身體是自己的,最好的保健醫生其實是自己。冷暖痛癢自己最清楚,運動健身只有靠自己堅持,心理健康也靠自己調整。
1、任何企圖依靠他人養老的夢想都會落空!再好的醫生、再負責任的保姆或再孝順的子女,都靠不得。
2、要有毅力,做自己應該做的,而不是只做自己喜歡做的。我堅持生活自理,至今自己買菜、做飯、洗碗、散步、自己洗貼身衣物。
當然也累,也不方便,其實我可以讓保姆做。但只要一開始不做,以後就再也做不了!我非到萬不得已就不開這個頭,這樣一直堅持至今依然如此。
3、精神上要有境界,文化生活要豐富。現代老年人太寂寞,盼望兒女回家看望。國家都有「常回家看看」的法律規定,但我不需要。
我關心時事,對文學、哲學、天文地理、戲劇體育都有興趣。我建立了自己的學習計劃和生活規律,每天都很忙碌,但心裡平靜充實。
你喜歡做什麼?就去做!盡量把自己時間安排緊一點,每天都有事做,有做不完的工作。這樣就不會感到寂寞了!此外我還有個辦法!就是家裡不要太寂靜。要經常開著電視或收音機,好像有人與你說話、對你唱歌,就不會感到孤獨。
我有三個孩子每週都回來看我。我兒子離我挺遠,我不要他每週都來,就對我女兒說:跟你哥說一下!不用每週回來,打個電話就行了!他後來兩週回來一次。我平時過得很充實、愉快,不希望別人來干擾我。老年人要熱愛生活,關心時事,心胸開闊,心情舒暢,遇到疾病就能頂住了!
個人的目標在爭取在人生的最後階段「走得快一點」,既減少自己的痛苦,也盡量避免給他人造成的負擔。人人都希望晚年走得快一些,但死生有命、可以事在人為嗎?
我認為,要想「走的快一點」首先要做好「走」的思想準備,該走的時候乾脆、無牽掛、無遺憾。告訴你我的體會:
1、不怕死
我前年尿血,在醫院檢查發現左腎上有個腫瘤,疑似癌症,醫生和家屬都主張手術切除。我不同意。我說:我已92歲了!將來走、不一定是因這個腫瘤。
即便是這個原因,動手術後又出現其他病。那何必呢?兩年來沒有任何感覺。
現在我乾脆就不去檢查了!不管它變大或小了!該怎樣就怎樣。已經兩年了我一直與癌症「和平共處」。現在既沒有什麼感覺,也沒有精神負擔,每天生活得很充實,很有質量。
任何事情只要想得開,就會戰勝它。當然 如果將來真是癌症發作的話,後期會很疼,我就留一筆錢打止痛針。
我對女兒說:將來我昏迷了就不用打了!沒有知覺了還打它幹嘛?走人 就完了嘛!
人的壽數到了,就要順其自然,犯了病還搶救他幹嘛?身體功能衰竭了!無疾而終,順其自然,這是福氣呀!你說不是嗎?
老來不怕死,就活得輕鬆,生活質量就高。我就是懷著這種心態一天一天活過來的。
事實證明越是不怕死,就越是死不了!我現在已經94歲了!中國人的平均壽命才72歲,台灣人的平均壽命是82歲。哈哈,我都超過了!感覺自己已經賺的太多了!
2、不愛錢
許多老人越是到了晚年,越是錙銖必較,把錢摳的緊緊的。他們真是沒想明白呀!我現在每個月只花幾千元,退休金根本花不完!所以孩子們來看我、我都自掏腰包請他們吃飯。兒女過六十歲生日,我每人送上一萬元。
自己也就這幾十萬元的存款,等我死了兒女們繼承,他們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也不會感激我。
不如現在就拿出來給大家共享!皆大歡喜,何樂而不為呢?哈哈!
3、放下自我
現在很多老人想問題只從自己出發,總覺得別人對不住自己。或是政府對不起自己!或同事或兒女對自己照顧不周,特別是兒媳婦又如何虧欠了自己。
內心總是不愉快,何必呢?要想得開,就一定要放下自我,換位思維。
不要認為把兒女撫養大,兒女就應該回報你!兒女有兒女的事情,哪有那麼多時間陪著你?回想一下!自己的父母在世時,你曾去陪伴了多久?照顧了多少?我從不要求兒女來陪我。
我生活很有規律,說真的,他們來了、我還嫌打亂了生活計劃。所以一個人的生活常態,兒女來看你、是驚喜!如此才不會心懷不滿,而感到落寞了!
至於孫子輩、哈哈,不用說,早就想也不想了!這是人類新陳代謝的自然規律嘛!
總之只有放下自我,才能戰勝死亡,充分享受餘生期。至於身後之事,兒孫自有兒孫福,不是我們應該費心去想的。
※※
✨✨✨✨✨
✨✨✨✨✨
※※
日本300位名醫,共同票選出,心目中最健康的食材:
🔺第1名:納豆防血栓
納豆在300名醫師之中得票數高達52票,以壓倒性的票數拿下第一名。納豆中黏稠成分「納豆激酶」,能幫助溶解血栓,使血液流動更順暢,達到預防腦梗塞、心肌梗塞的效果。而且納豆中的納豆菌約有2萬種以上,具備抑制流感病毒增殖的效果。
🔺第2名:鯖魚控血壓
鯖魚的EPA、DHA能幫助血管更加柔軟,而可能有控制血壓的效果。
🔺第3名:優格可整腸
優格中豐富的雙歧桿菌、乳酸菌,不但具備良好的整腸作用,能幫助預防便祕,還可能幫助腸道更順暢吸收營養。
🔺第4名:豆腐控血糖
凍豆腐的「抗性蛋白質(Resistantprotein)」,可能具備預防改善高脂血症的效果,豐富的膳食纖維則能整腸、提高抵抗力,還有助控制血糖、讓血管變年輕。
🔺第5名:食醋促代謝
醋酸能促進血液流動、降血壓。
🔺第6名:青花菜護髮
青花菜,尤其是青花菜苗含有豐富的蘿蔔硫素,具備強力的抗氧化效果,能幫助提高血液流動,改善血液循環不佳導致的白髮問題。
🔺第7名:番茄護血管
番茄中的茄紅素能減緩血管老化、增加好膽固醇、減少壞膽固醇。
🔺第8名:酪梨救膝痛
酪梨是金氏世界紀錄認證最富有營養的水果,其中的「大豆非皂化物(ASU)」有助抑制發炎、保護、修復軟骨,因此可能有預防改善退化性關節炎、減少膝蓋疼痛的效果。
🔺第9名:泡菜助整腸
泡菜中的植物性乳酸菌,比起動物性乳酸菌,更能夠避免受到胃酸破壞,而順利到達腸道,能幫助整腸、增加腸內益菌,使腸道老化速度減慢。
🔺第10名:蘋果利潤肺
日本呼吸器專業醫師、醫學博士大谷義夫指出,蘋果含有多酚等豐富抗氧化物質,能幫助抑制、改善肺部及支氣管發炎問題,讓肺部漸漸變得年輕。
文摘自 : 早安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