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賴清德走的路,是台灣長治久安、自立自強的正確道路
◎蕭錫惠
台灣此刻面對的,不只是政策選擇,而是國家要不要繼續存在的問題。賴清德總統發布國安演說後,有人用意識形態解讀,也有人以選舉算計評論。但若回到台海的真實局勢,這份演說不是政治語言,而是一條攸關台灣百年命運的生存路線圖。
中國在軍事擴張、法律戰、假訊息、認知作戰與跨境鎮壓全面升高壓力,台灣必須回答一個根本問題:我們是否願意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
賴清德的答案,是台灣長治久安的唯一正確道路:自立自強,不卑不亢;守護民主,決不放棄。
一、聖經:和平不是退讓,而是準備 《聖經‧尼希米記》記載,耶路撒冷城牆被毀後,人民一邊重建、一邊防衛:「一手做工,一手拿兵器。」(尼希米記 4:17)
因為沒有安全,就沒有和平;沒有防衛,也無法建設。
今日台灣面臨中國軍力逼近、跨境鎮壓與在地協力者滲透,處境與當年的耶路撒冷極其相似。賴清德主張國防預算提升至 GDP 5%、推動不對稱防衛與國防產業自主,正是現代版的「一手做工、一手拿兵器」。
和平不是退讓換來的,而是準備換來的;和平不是把自己縮小,而是保持力量。
二、《戰爭論》:拒止戰略才能真正保住台灣 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指出:「戰爭乃政治以其他手段之延續。」
中國對台的攻擊,不必等到開火才開始,而是以假訊息、輿論滲透、代理人、經濟脅迫與法律戰全面展開——這是一場「不流血的征服」。
克勞塞維茨也強調:「防禦雖弱於攻擊,但最符合保存自身之道。」
賴清德提出的「拒止、韌性、智慧化」三大戰略,正是現代防衛核心:拒止——讓敵人即使攻擊,也無法成功;韌性——即使遭受攻擊,國家仍能運作;智慧化——以科技壓制敵人資訊優勢。
這不是好戰,而是以最強的防禦換取最長久的和平。
三、最可怕的不是戰爭,而是「放棄」 賴清德指出:「最具威脅的不是武力,而是放棄。」這句話道破台灣最大的風險:心中的投降。
有人相信「犧牲一點主權、少一點自由」就能換取和平;但歷史反覆證明:向侵略退讓,不會換來和平,只會換來更深的屈辱。
聖經提醒我們:「要儆醒,要站立得穩。」克勞塞維茨警告:「政治意志崩潰時,國家即使未戰已敗。」
台灣需要的,正是這股不放棄自己的意志。
四、結語: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台灣位處第一島鏈核心,美中競逐激烈,和平已不再是自然狀態,而是必須以實力、決心與團結維持的成果。賴清德提出的主權清晰、防衛自主、民主韌性、社會團結與產業升級,構成了 21 世紀台灣能站得住、走得遠的根本。
和平不是贈品,而是我們守護自由的代價。台灣不怕艱難,只怕放棄。只要自立自強,沒有任何力量能讓台灣消失。
賴清德走的,就是台灣唯一能走的正確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