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至理格言 > 中庸
>簡介
簡 介
《中庸》原來也是《禮記》中的一篇,一般認?它出於孔子的孫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據《史記·孔於世家》記載,孔子的兒子名叫孔鯉,字伯魚;伯魚的兒子名叫孔伋,字子思。孔子去世後,儒家分?八派,子思是其中一派。荀子把子思和孟子看成是一派。從師承關係來看,子思學于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曾子,孟子又學於子思;從《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觀點來看,也大體上是相同的。所以有“思孟學派”的說法。後代因此而尊稱子思?“述聖”。不過,現存的《中庸》,已經經過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寫定于秦統一全國後不久。所以各篇方式已不同于《大學》,不是取正義開頭的兩個字?題,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內容?題了。
早在西漢時代就有專門解釋《中庸》的著作,《漢書·藝文志》載錄有《中庸說》二篇,以後各代都有關於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絕。但影響最大的還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與《大學》、《論語》、《孟子》合在一起,使它成?“四書”之一,成?後世讀書人求取功名的階梯。
朱熹認?《中庸》“憂深言切,慮遠說詳”,“曆選前聖之書,所以提挈綱維,開示蘊奧,未有若是之明且盡者也。)(《中庸章句·序》)並且在《中庸章句》的開頭引用程頤的話,強調《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其味無窮,都是實用的學問。善於閱讀的人只要仔細玩味,便可以終身受用不盡。
程頤的說法也許有些過頭,但《中庸》的確是內容豐富,不僅提出了“中庸”作?儒家的最高道德標難,而且還以此?基礎討論了一系列的問題,涉及到儒家學說的各個方面。所以,《中庸》被推崇?“實學”,被視?可供人們終身受用的經典,這也絕不是偶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