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治者+儒學+科舉制度= ?

統治者的思考很容易了解,那就是如何保住萬萬人之上至無窮代。為要達此目的採用了儒學思想所強調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要人們認識自己的名份即是君是君,臣是臣,父是父,子是子。此處就是統治者向人民的要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若全民皆深信儒學思想則帝王之位、統治大權則可傳於子、孫以至無窮代。如何讓這個儒學思想能夠生根成長,靠的就是科舉制度。

科舉取士立意極善,但是對取士所研讀的書籍僅限制在儒學範圍內,也就是只有四書五經,所以熱中於科舉的人,只需讀四書五經就可升官發財,甚至有些人連四書五經也不熟而大讀時文(八股文)選刻本以求捷徑,結果普遍上缺乏普通文史知識,更沒有

科舉取士制度將讀書人對諸經的研究被嚴格限制在朝廷所允許的範圍之內,思想就這樣受到了監禁,如此千年來,漢人的思想就變兼毫無生氣。終於凝固成為一個毫無彈性的模式,這種嚴格的制度不但無益於選拔人才,反而造成多種不利。
讀經而考取功名成為漢民族光宗耀祖之途,為達目的而傾注全部心血而無暇顧及其他。這種思考到了滿清據華後幾乎所有的士人、讀書人頭殼都壞了,擠破頭參加異族的滿人的科舉考試。
若從統治者的立場來看,對手無寸鐵從科舉制度下爬出來,而腦筋僵化的人物,是可以信任的人,放心把榮耀頒給他們也。若是開疆闢士功高則震主,這是皇帝、統治者所不喜的,往往震主就砍頭。
滿清王朝統治中國,得知有了這種儒學思想加上科舉制度,十分滿意,這是讓少數滿人統治絕大多數漢人的最佳利器,讓少數的讀書人甘心成為滿清奴隸,再由這群讀書人領導全民效忠滿清。所以立刻開辦科舉,甚至於增加一門「博學鴻儒科」,讓知識分子往裡猛爬。這就是對漢民族知識分子最毒辣的手段,把他們全部驅入科舉陷阱之中,更奇怪的是漢人也甘之如飴。

所以有人稱中國科舉制度是一種在坑道裡爬山的考試制度。也有人將中國的孔孟思想比喻為「喫人」的禮教。科舉坑道是攫取榮耀、接觸權力和謀取財富的最佳途徑。讀書人除了五經四書外,其他任何書都不讀,蓋科舉坑道只靠五經四書開路,讀別的書只有浪費時間,除了五經四書的知識外,其他任何知識都沒有,也就瞧不起其它任何知識。又在如此的禮教下,中國自古流傳下的女人纏小腳,就無法翻身。

中國歷代的統治者,知此維護政權的良方豈有棄之不顧之理,一千多年來努力推行,將孔子置於聖人之位。將千年來經坑道裡爬山的科舉制度,所產生的十萬進士,全部都消耗在這「喫人」的禮教中,永世不得翻身。十萬進士是漢人精英中的精英,再加上數以千萬計的讀書人,全都耗在思想受到監禁,了無生氣的八股文之中。

原本漢民族在思想、文化上皆超越西歐甚多,在春秋(BC770~BC476)戰國時(BC475~BC221)西歐的社會仍然是在蠻荒的野人部落,曾幾何時他們的船堅砲利到達了遠東,將遠東這老帝國吃得死死的。
這就是解釋漢民族國力消弱的原因。

蒙古人對儒的看法卻與其他朝代不同,他把職業的等級分十級:
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
從以上可知儒者在蒙古人統治中國時的地位比娼妓還低。

 

Copyright © 2003 Taiwanus.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