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據台的基本政策

 

滿清據台並不情願


一六八三年在東寧王朝鄭克塽降清時,滿清政府對台灣的佔有並沒有領土的野心,所以產生了對台灣的「留」與「棄」的問題。 滿清政府將處理台灣的事務交由駐在福建的官員。絕對多數的人認為只要將居在台灣約二十萬的漢人全部遷至中國,放棄台灣島嶼。將此島讓其荒蕪,如此就絕不可能再產生如鄭成功祖孫三代的人,據有台灣島嶼造成滿清多年的夢魘,造成對海權薄弱的滿清帝國沿海無窮的後患。

在這種觀念下,滿清官員設計將台灣所有的住民約二十萬餘人,全部遷移至中國。如此做了才是符合也可以稱得上是完完整整地征服了台灣。滿清為此事從北京派來蘇拜侍郎在福州主持召開「台灣善後會議」,參加會議的滿清政府大員有閩浙總督金鋐及征台大將施琅等。此次會議滿清官員不再擔憂台灣這海島,所以會議中大家高唱著「棄台論」。 這個觀念是因征服台灣的目的不是在領土的佔有,而在消滅自一六四六年鄭成功起兵與滿清惡鬥近四十年的鄭氏一族而已。
滿清政府於一六八三年八月十五日將此對台灣的「棄與留」問題交議政王、大臣會議,而會議的結論是:「台灣應棄、應守,俟鄭克塽等率眾登岸,令侍郎蘇拜與該督、撫、提督合同酌具奏。」
反對佔有台灣是基於中國歷年來是陸權國家,以逐鹿中原為目的,對海外的島嶼如何與大陸比較,不痛不癢,所以上至皇帝下至許多大臣,全都是在一片贊成「放棄台灣」的論調中。贊同者包括當時的滿清皇帝康熙。

在棄台論響徹雲霄之時,征台大將施琅堅持獨樹一格,他認為應該保有台灣而不是放棄台灣。尚有一留台的原因是施琅個人的因素,他為了滿清政府立下了曠世大功,對勝利品的台灣怎捨得就如此拋棄。
為了挽回頹勢,所以就以各種方法將保有台灣的益處大加擅揚。他發揮了文書專長在同年十二月就向皇帝提出一份奏摺「恭陳台灣去留疏」。在疏中強調台灣地位之重要,又佔據台灣並不須動用到中國的錢財支援。
康熙皇帝對不須動用到中國的錢財支援並不感到是有利的因素,他所擔憂的是少數民族的滿人派不出兵到台灣,又他並不能信任的前明朝漢人降兵,讓這些降兵到台灣,有可能是一件高度危害到滿人統治權的事。
施琅善於揣測,再次上書,其中能打動康熙皇帝的心是「掌握台灣是中國沿海四省的屏障」,以不久留的「班兵」制度、加上「不攜眷」、「不築城」等的配套措施,將康熙所擔憂的漢人降兵可能造反之事化解。所以康熙更改決定將台灣收入大清的版圖之中。也就是據台並不情願,因此台灣的統治有許多根本上的缺陷。

施琅於一六八三年(康熙二十二年)八月十三日入台灣,到次年(一六八四年、康熙二十三年)四月十四日才定案,遷延不決有八個月之久。才決定將台灣納入大清帝國的版圖 。於是派遣到福建處理錢糧侍郎蘇拜,會同福建督、撫、提督疏言:「台灣地方千餘里,應設一府三縣,設巡道一員分轄;應設總兵官一員、副將二員、兵八千,分為水、陸八營;澎湖應設副將一員、兵三千,分為二營。每營各設遊、守、千、把等官。」如此才正式將台灣納入大清版圖,隸屬福建省。又將「東寧」改回「台灣」。

台灣雖然劃入成為滿清的版圖,但滿人卻也不來台灣,全權交由征台大將施琅處理。但是施琅對台灣的佔有首先先求自利,就是對土地的掠奪,他個人如此就佔據擁有七千甲土地(田、園)。又對台灣人民的處理是以消極的態度,如限制移民來台,又以海盜多為理由禁止潮州、惠州人民台。 依據上書的治台理念,視台灣為敵境,對所派來台灣的官員、士兵,以三年一任,就是軍人的「班兵」制度,又不准帶家屬。如此對台灣進入了滿清的殖民統治,滿清官員士兵來台只知壓搾、奪取,台灣不幸陷入了黑暗的滿清據台時期二百一十三年。

西元一六九七(康熙三十六年) 台灣被滿清所佔據已達十四年之久,在郁永河所著的「裨海紀遊」中說道:台灣是「海外丸泥,不足加中國之廣,裸體文身之番,不足與共守,日費天府金錢於無益。不如徙其人而空其地。」也就是十四年後還是在贊成棄台的論調。

由於施琅請「留」台灣的重大原因是指出由海上防衛的觀點,為中國沿海四省的屏障,而引起留台灣的,而不是在擁有土地利益。又對台灣經濟上的重要根本不知道。如此,據台後其政策上的許多措施是根本不在乎台灣人民的生活。簡單的說佔據台灣是為了中國東南沿海四省的安全而為的。


Copyright © 2003 Taiwanus.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