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不築城

漢民族築城約有三千年的歷史,各部邑及軍事衝要之處無不有城;但滿清據台即將台灣視為敵境,在敵境當然不為敵民築成來抗拒滿清的統治。所以台灣的府、縣行政中心之地都沒有築城。
到一七二二年即朱一貴大革命後,鳳山縣建土城,隔年在臺南府建立木柵城,又十年後才在木柵之外植以剌竹。 諸羅縣建城較早,在一七○四年(康熙四十三年)由署縣建木柵城,至一七二三年(雍正元年)才改土城。
由上的建城資料中得知滿清並不是沒有經費來建城,而是根本不願意在敵人的境內替敵人建立防禦工事。但在朱一貴大革命後不得不建城,也建立簡單土城、木柵、剌竹來做防禦。其實一個正常的城必有護城河的建立,而縱觀台灣築城至十九世紀西元一八七九年台北築城也沒有建護城河。這就是滿清政府是以台灣之反清是自內而生,而非外患,不但城可以不建,且建城實有所不可也。所以台灣不築城為滿清的政策。

滿清決策中心為何對台灣有不築城的政策呢?從平定東寧王朝鄭克塽及朱一貴反清大革命中,二次攻台皆利用風向潮水,進入安平港口,進而攻進台南,而台南並無城可守,所以只花了十餘日就可攻下。如果此時台南有城則勝敗尚在未定之天。因而決定台灣不築城,不築城是便於對台用兵,這就是証明滿清政府二百年來雖列入版圖,實際上仍視為敵境。同時也視派來台灣的萬名班兵及文武官員有可能被台灣人所感化而反清所以也不予信任。

不信任來台的官員有一例證即是在一七二一年(康熙六十年),當朱一貴反清大革命時,攻至台南府治時,台南滿清官員因為無城可守 ,眾多官員逃往澎湖如臺廈道梁文瑄、同知王禮、台灣縣知縣吳觀棫、諸羅縣知縣,都因為擅離職守而被處死刑。滿清既不准許築城,就是不用堅守之地,但確對這批人處以極刑。究其原因,就是滿清對自已派赴來台的官員兵丁必受到台灣人的蠱惑,所產生不信任下的處理。

滿清對台的軍事策略除了班兵制度及台灣不築城外,尚有禁止台灣人當兵,更嚴禁私製武器、組織會黨。



Copyright © 2003 Taiwanus.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