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前所述、目前的台灣人絕多數都是原住民的子孫、台灣人顯然含有原住民基因的混血民族。然而在台灣的人口統計上卻又有「原住民」一項、記載上為人口的約百分之二、總計約為40萬人左右。而此人口統計上的「原住民」更精確的說法應該是「最純種而沒有被外來民族混血過」的台灣人。原住民在台灣生活的歷史超過一萬年、是資格最深、最純淨而老牌的台灣人。筆者認為不管在歷史責任上或道德意識上而言、原住民都最有資格當台灣建國的先鋒、引導多數原住民子孫的混血台灣人、從事建國大業。
戰後的原住民、由於國民黨刻意採取差別性的隔離政策、在教育上也強加中華思想於原住民身上、對原住民的教育也強調「中原文化」與「炎黃子孫」的優越性。這種到目前還在執行的偏差教育政策、完全岐視原住民的固有文化、原住民也因而在漢人優越意識強烈的台灣社會中處於弱勢。雖然在升學等小地方上有一些形式上的優遇、但台灣整體環境卻對原住民的文化及生活樣式極端的岐視。筆者認為在教育上強調「炎黃子孫」的優越性時、等於在蹂躪台灣原住民的民族尊嚴、也是對所有台灣人的侮辱。而這種偏差的思想事實上已深植台灣社會之中、也導致原住民在文化及經濟層面上都處於弱勢。
而更令人感到悲哀的是、原本是平埔族原住民子孫的多數台灣人居然也自認為是「漢人」而對原住民採取岐視的態度。這不僅踐踏了原住民的尊嚴、也踐踏了自己的尊嚴、是真正的數典忘祖。包括民進黨的本土派勢力因持有此對原住民的優越意識、而引起原住民的反感。有不少原住民甚至認為本土派中所存在的「大福佬主義」與國民黨所抱持的「大中國主義」其實沒有什麼兩樣。這些都使得原住民對以台灣本土派為中心的獨立建國運動表現地疏離而冷漠。這點實在是從事獨立建國運動的本土派人士必須檢討與反省之處。
筆者在此必須先深切地反省自己過去誤認為自己是「漢人」的偏差歷史觀、先回復自己是榮耀的「原住民子孫」身分。其次身為獨立建國運動一兵卒的筆者、期待在此呼請最有資格的原住民同胞們、共同來參加獨立建國運動。在此台灣建國運動最終也是最重要的階段、發揮原住民勇敢、忠誠、正直、善良的特色、當建國的先鋒勇士、建立一個真正屬於台灣人的國家。
相對於原住民在種族的純血度、台灣還有一個保持著沒有受「中華文化」及「大中國主義」污染的族群、那就是在戰前出生成長的台灣人戰前世代。戰前世代的台灣人約為台灣人口的百分之七、人數約為150萬人。他們最明顯的特色就是完全沒有受過「中國人化教育」、在他們身上看不到中國式的惡習。此外、戰前世代族群的年紀已超過七十歲、幾乎全部都已從社會的第一線引退下來。他們多數能流利地使用日文、也透過日文不斷地吸收最新的知識。他們同時也是歷史的活証人、他們經驗了日本植民地時代、經驗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同時他們也目睹蔣介石軍隊對台灣人無情的屠殺、眼見台灣最優秀的菁英在二二八事件中被殘暴的國民黨政權殺害、他們也親身體驗了在戰後持續三十年以上的白色恐怖統治。這個族群經驗了不同民族的統治、最清楚什麼叫「外來政權」、同時也最知道台灣人與中國人不同的地方。這個族群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無疑就是李登輝前總統。
筆者相信、在歷經兩個異民族外來政權統治的戰前世代、最能體會到身為台灣人的悲哀、也同時最能認識到台灣獨立建國、當自己主人的重要性。這個台灣人老世代有最丰富的人生經驗、他們的知識正是獨立建國運動的重要資源、在許多方面獨立建國運動可以借用他們的智慧。這個世代已從社會功成身退、他們也不再有爭名奪利的心思、此外、他們的兒女也多成家立業、可以說完全沒有後顧之憂。再加上他們多數能說寫流利的日文、在日本各界也有相當的人脈、對於爭取日本各界對台灣獨立建國的支持、可說是絕對不可少的助力。日本在孫文推翻清朝的革命運動中就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而日本也是台灣獨立建國聯盟及台灣正名運動的發源地。日本對台灣獨立建國的支持與否、關係著台灣在建國後的安定度及國際地位。爭取日本各界的支持是一件相當重要的任務、而這個任務在筆者看來、只有最能理解日本人心情的台灣戰前世代才有能力達成。
筆者在此懇求戰前世代的台灣先輩們、為故鄉台灣再衝刺一次、奉獻人生最後的一段歲月來建立台灣國。台灣的建國將是台灣戰前世代所留給後世台灣人最寶貴的家產、經驗過人生中大風大浪的戰前世代絕對有充分的勇氣與智慧完成此使命。
筆者在看到本土派政權陷入與國民黨同樣地權力鬥爭的泥沼時、心中有無限的哀痛、何以台灣人如此容易墮落?如此不成氣?如此淺薄而又短視近利?然而、筆者同時也看到台灣原住民誠實、勇敢、純真的可貴一面、同時又切身體會感受到台灣的戰前世代如李登輝前總統、蔡焜燦先生、許文龍先生、黃崑虎先生等人在原本已可享受含飴弄孫的先輩們、仍每日為了所熱愛的故鄉台灣盡心地奮鬥。這些發自內心最深處無我無私的愛、讓筆者深深感動。
原住民與戰前世代才是台灣建國運動的先鋒、筆者願追隨著這些偉大的先鋒的腳步、完成建國的大業。(完)
|